编者按:《开放你的人生》一书作者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该书通过对200多位中国成功人士奋斗历程的分析,探讨了时代、教育与人生的关系。该书融鲜活的案例和哲理性的感悟为一体,强调生活在开放时代,每个青年学子都应当反省中国教育的弊端,努力营造自己的开放式人生。
心态开放最关键
我在17岁时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一间瓦房的地方插队。当时,我跟许多人一样以为注定要扎根农村一辈子,当然也没有想过将来要去国家部委、出国留学、当西方外交官、去跨国公司工作、自己创业。事实上,我连10年之后的生活都无法想象,当时高考已经停止,白天劳动非常辛苦,晚上学习不方便(没有电灯),大家也看不起读书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
虽然环境封闭了我的人生,但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做井底之蛙,如果不希望整个人生也被封闭,就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出于了解世界的渴望,我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自费订阅了《参考消息》等报刊,还经常徒步30多里去小镇搭车回城借书。除了文学书籍之外,还看一些当时所谓的“内部参考书”,如《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与中国》等。白天屋内光线暗,我就在茅草屋顶挖洞、装玻璃,“借光”看书,晚上则听收音机播的新闻。我正是在报刊和收音机的新闻消息中感受到了政治词汇的变化,意识到字里行间散发的“解冻”气息,于是,我很早就开始了复习和自学。
一年半后,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我在离考试只有20多天时从理科转报文科。然而就算复习时间如此之短,我依然成为了全班50多名同学当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这不能不归功于我过去开放的心态,促使我读书看报听新闻,潜移默化地进行文科知识的积累。如果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我得到当年机会之最大“准备”莫过于拥有开放的心态。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急遽变化的年代。
世界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美国次贷危机,中国跟着感冒发烧;南方发生雪灾,北京菜价跟着涨三成。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联想的总部竟然是在美国,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地区几乎可称得上世界工厂,中国新经济领域著名的“新企业”背后大都有着海外风险投资的身影。我们也很难去区分商品的国界:一架美国波音747客机需约450万个零部件,这些零件来自6个国家成千上万的企业。
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浪潮,早已席卷了整个中国,使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封闭的中国必须怀着彻底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心态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内心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这种趋向对人的思维、言行、情绪、思想都具有导向作用。
西方哲学家J·E·丁格说过,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没有围墙的学校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读书时的惊讶。当时引起我惊讶的是一个很普通的细节: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被称为“加拿大的哈佛”,MBA教育排名加拿大第一、全球第十,但这所名校居然没有围墙,一座座古老的房子隐身于道路、树木、社区之间。
在国内,校门和门牌向来是攀比“硬实力”的重点。国内从中学到大学,鲜有不设围墙的学校,许多大专、中专、中学甚至采取封闭式管理。
后来,我游学欧美,发现不只是加拿大,美国、欧洲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围墙,学校通常与社区融为一体,“哈佛园”可算是特例。
美国的国会和白宫,也只用灌木或者铁艺间隔,并不阻挡建筑与社区的融合以及游人的参观留影。这也让我常常想起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许多人常常问:中国学生为什么比西方学生普遍要听话、内向、被动、循规蹈矩、个性意识差、缺乏创造力?换句话说,为什么西方学生总要显得开放一些?“围墙”就是回答。
中国从封建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所积蓄的“围墙”文化,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有客观的体制原因,也有许多主观原因:譬如基于私利,许多个人、部门、企业希望通过“围墙”形成自己的垄断利益。
我在中国侨联华商会的会长会上,经常与燕京华侨大学的校长华生见面。他甚至把中国经济学的问题都归之于我称之的“围墙”文化,他认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主流,即缺乏标准和规范,缺乏什么是好什么是差的比较和评价。”原因是:“从老一代经济学家开始,大家都有小圈子。”并且,“如果只是搞小圈子,自己关起门来弹冠相庆,不同门派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就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主流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