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成都房地产巨头合力达集团与一家银行签署一亿元的长期贷款协议。年届60岁的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工商联副会长、合力达集团董事长罗羽林,看了看身边28岁的儿子罗劼,意味深长地说:“还是你来签字吧。不能10年后还是由我来还这笔贷款啊!”
事实上,挂着合力达集团董事长助理之职的罗劼,如今已经开始独立打理合力达集团内部的几个项目。对儿子的未来,罗羽林说:“再过三五年我就该退了,以后就该看年轻人的了。”
从创立到现在,完成了近40个项目的合力达,在成都开发了300万平方米的房子。即使在去年房地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合力达仍然上交利税5700多万元。尽管拥有20多亿净资产的家业,可以让罗劼“什么都不干,坐吃几辈子的利息钱”,但他鄙视那种纯公子哥儿式的生活。
有着北方汉子身形的罗劼打扮简朴,透不出一点豪门味。他习惯在网上淘便宜货,不同于印象中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而像你身边一个普通的朋友。
开栏语:
千亿财富待交棒四川“富二代”破茧
中国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7%未能传到第3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4代及以后还在经营。
通过过去30年的财富创造和积累,四川已完成了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塑造。2008年胡润百富榜上,富豪们的平均年龄为48.3岁,50岁以上的富豪数不胜数。按照中国人的惯例,60岁是退休的年龄。5到10年后,四川即将迎来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转移的高峰期。保守估计,四川将有上千亿的民间财富正处于或将进入这样一个交接过渡期。
这批80年代出生、将传承巨大财富的年轻群体——“富二代”,也将成为四川经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们总数大约有多少?面对几辈子都可能吃不完的财富,他们发展事业的动力何在?交棒之际,面临怎样的压力?在父辈眼中,他们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考验才能真正执掌财富的权杖?
为此,本报将推出这组大型财经人物调查报道,揭秘这个神秘群体的破茧之路,同时关注在全球经济海啸、灾后重建、父辈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经济眼光与人生智慧。
创业者:合力达集团董事长罗羽林
深圳挣回第一桶金 成都成就大事业
罗劼对祖上的记忆是“成都做得比较大的商人”。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都闻名的青年宫电影院、大华电影院、新声剧场、华华茶厅等大有渊源。不过及至罗劼的爷爷、奶奶、母亲和伯父伯母这辈,则以教师职业为主,使得罗劼从小成长于书香门第。
罗劼小时候的记忆是:“家庭条件不算苦,但也不算富裕。在成都就算是平常人家。那时候也不吵买玩具,只喜欢买书。”真正让他们一家迎来财富转折点,却是1992年。
1991年初,作为副厂长的罗羽林被派往深圳办事处,没想到3月份时办事处就被撤销了。正好那时他的远房亲戚在深圳的项目在管理上出了问题,把原来的项目经理炒了,想到罗当过大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就想找罗去管理项目,许诺项目建成卖完后给2%的管理费。2%是多少?罗羽林当时甚至都没概念。
接手以后,罗羽林理清项目的各种关系,回成都找铁二局设计院和华西一建去设计施工。1991底就建成了,项目总产值达7个亿,当年就给罗羽林兑现了500万,“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年能挣那么多钱。”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给了我极大的鼓舞。”罗羽林觉得发展机会来了,决定正式下海闯荡,他用自己在深圳挣的500万,在成都注册成立了合力达房产公司,算是成都最早的18家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了。几年时间里合力达在暑袜北街、人民中路,以及东城根街两边的红墙巷、多子巷、桂花巷等中心城区,开发了十几个项目,大多卖给了单位,省市各大银行都买过合力达的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