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张海迪语录
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年11月13日选举邓朴方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名誉主席,张海迪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肢体残疾。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省残联主席团副主席。历任山东莘县城关医院医生、广播局无线电修理工,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残联第一、二、三届主席团委员,第三届肢残人协会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海迪《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自述文章和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紧接着,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海迪题词。
渐渐的,海迪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海迪的有意为之。 在巨大的名利面前能够选择淡出,这需要清醒、理智和非同寻常的勇气。因为当时盛名之下的海迪确实在上学、工作和个人发展方面得到很多机会。
而重新开拓自己的道路,不仅意味着失去这些机会,还意味风险和失败。别说对于病魔缠身的海迪了,即使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风险和失败都是极大的考验。
然而,海迪是勇敢的,她的勇敢来自于清醒——海迪说过,对于一个胸以下所有部位都没有知觉的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清醒的大脑了。
10年后,她捧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海迪给自己的重新定位是当一名作家。
海迪认为,作家不是演员,她的位置不是在辉煌的舞台上,而应该在幕后,一个作家应该用自己的作品说话。
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个理念,10年后,海迪捧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她的译作、散文集和小说多次获“庄重文学奖”、“优秀图书奖”、“优秀妇女读物奖”。尤其长篇小说《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我能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受的痛苦
1991年,海迪患了鼻癌,听到诊断的结果,她在一刹那间甚至有种解脱的轻松感:自己终于可以死了。
我觉得,没有一个人会因此责难海迪,会认为她不够坚强。
试想,一个从5岁起就要每天生活在病痛之中的弱女子,她要有怎样的意志、怎样的勇敢才能坚持下来呢?那不是一天、一年,而是漫长的一生,是一辈子!
海迪的这次手术,是她经历过的第六次大手术,而且是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施行的,锋利的手术刀和尖细的针在她的皮肤中穿过。鼻子那么小的一块地方,缝了40多针。 热心公益事业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影响新中国青年的意志英雄
她五岁时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但她身残志坚,自学了英、日、德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资料和著作,还自学了医疗知识及针灸技术,为农村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
当时的许多青年正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中寻找信仰,所以,张海迪作为“正确人生观”的典型受到了极高的重视。邓小平专门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这个题词实际上将张海迪当作了“四有新人”的表率。成了典型的张海迪并未失去她的个性,她坚持留住了那一头美丽长发,她不讳言自己曾经软弱服过安眠药企图自杀,她谢绝了组织安排的职位而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后来,她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创作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和散文集《生命的追问》等作品。
作为人类生命意志坚强的象征,无论再时过境迁,张海迪也不会“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