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闫 妮
中信泰富最近有些坎坷。
本月初,因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中信泰富有限公司(00267.HK)已引致亏损共8.08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在内地和国际监管机构及业务人士关注下,中信泰富由此进入风口浪尖中。
财务负责人为损失承担责任
荣智健将此次投资失误归咎于中信泰富的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Leslie Chang)和集团财务总监周志贤(Chi Yin Chau)。
荣智健表示,他对事件毫不知情,问题是在于财务董事张立宪未有遵守公司对冲风险的政策,进行交易前又未经主席批准。财务总监周志贤亦没有尽其监督职责,将此等不寻常的对冲交易上报提请主席关注,故两人需要为事件负责而辞职。而经公司独立审查后,认为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故无需报警。
这两人都已被公司解雇。
有会计师表示,实在难以置信一间这么大型的蓝筹公司,会让其财务董事有这么大的权力,动用数以百亿元计的资金炒卖衍生工具,而主席并不知情。这次事件中,中信泰富认为事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但由于涉及金额庞大,正反映其企业管治出现问题。
而荣智健36岁的女儿荣明方(Frances Yung)也将遭受调整职务和降薪的处分,她目前担任中信泰富财务部的负责人。但批评人士正日益对中信泰富的高级管理层在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质疑。
香港立法会议员何振林指控中信泰富有意隐瞒其财务状况。荣智健曾表示,公司管理层6周前就知道了这一投机性损失,中信泰富之所以没有立即披露这个问题,是因为它想先解除这一交易的一部分。
中信泰富9月12日(在管理层所说其首次知晓这一损失的日子之后5天)向监管部门所提交文件的附录称:董事们不知道自2007年12月31日以来公司的财务和交易头寸出现过任何实质性的负面变动。
9月22日,香港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以及香港交易所双双表示,它们正在调查中信泰富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这一消息导致了一个棘手局面,中信泰富的董事总经理范鸿龄(Henry Fan)也是香港交易所母公司的董事,他同时还担任SFC收购及合并委员会的主席,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中信泰富的不凡影响力。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范鸿龄周三决定向上述两家机构告假。他以监管部门正在进行的这一调查为由拒绝发表相关评论。范鸿龄还是香港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行政会议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Donald Tsang)的顾问机构。
立法会议员何振林(Albert Ho)9月22日呼吁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永久辞去在SFC和香港交易所的职务。
真相可能是美元的反常增值
据分析,这起外汇杠杆交易可能是因为由于澳元的走高而引起的。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据有关消息称,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
这一点也得到了荣智健的回应,他说中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都很大。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虽然这起外汇杠杆交易是在澳元突然走高的时候启动的,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连带影响,自今年7月份以来,澳元汇率波动加大。从7月中旬到8月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这几乎抹平了今年以来的涨幅。
虽然企业对自己的外汇敞口进行套期保值是一种常见做法,但中信泰富做的还不止于此。它还购买了俗称“累计期权合约”(accumulators)的结构性产品,这使它须以一个固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澳元。具体而言,中信泰富需要购买大约90亿澳元(以目前汇率折算约合61亿美元)。
澳元汇率最近几个月大幅下挫,这使中信泰富的外汇风险敞口显著增大。投资澳元的交易已经使该公司录得8.077亿港元的帐面损失,如果按目前市价计值,损失更是会扩大145亿港元。由于中信泰富并未对其澳元头寸作平仓处理,如果澳元兑美元汇率继续下跌,该公司的投资损失还会进一步加大。
一位金融学的专家认为,一般经济危机伴随的,除了经济衰退、通货膨胀,还有货币的贬值,但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却由于需求激增、流动性增大等原因,出现反常的增值,因此澳元对美元相对贬值,这是导致中信泰富投资亏损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