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咏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地财险”)第二轮增资的首笔款项终于到位。10月15日,来自母公司中再集团的20.9302亿元资金到账,使得困扰大地财险的偿付能力警报得以根本解除。
此前,因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大地财险曾于6月10日接到保监会《关于切实改善偿付能力状况的通知》函,要求暂停大地财险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5家分公司的非车险业务。
本报亦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大地财险已于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申请,希望解除上海等5家分公司停止接受非车险业务出单权的监管措施,预计将在近期得到批准。
30亿元火线增资
资本金不足是导致大地财险偿付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也已成为制约大地财险发展的最大障碍。但由于大地公司五年跨越发展所表现出的良好成长性,使大小股东在如何增资这一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致使早已确定的增资方案无法正式启动,一度使增资扩股计划近乎停滞。
“一方面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股东的大笔资金却进不来,就好比是拿着装满水的瓶子而没有水喝的尴尬境地。”大地财险一内部人士曾如此形容公司的困境和无奈。
8月,中再集团新任领导班子上任,在与该公司干部员工见面会上,总裁吴高连提出集团26项重要工作,其中大地财险增资被放在首位。
此后,中再集团和大地财险双方领导领队,分别与股东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沟通、斡旋,终于在9月27日的公司临时股东会议上,实现全票通过增资30亿元的决议。根据决议,大股东中再集团出资20.9032亿元,其他股东亦承诺在约定的认股期内陆续跟进增资。
至此,偿付能力不足的僵局终于得以打破。
大地财险方面预测,在中再集团近21亿元资金到位后,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超过100%,达到监管的基本要求,中小股东的增资款陆续到位后,预计到年底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超过250%,将大大高于偿付能力充足性的监管要求。
4个月的整顿
知情人士透露,大地财险在向保监会提交增资审批材料时,一同报告了今年6月份以来公司经营管理的情况。
报告坦言,监管处罚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全面而巨大,远远超过了预期:由于被采取偿付能力监管处罚后,保户退保以及展业团队大批次流失现象蔓延,同行和客户开始对公司品牌和持续经营能力全面质疑,使得稳定公司运行的难度不断增大。
经过近4个月整顿后,大地财险在提交的报告中汇报了目前成效。
6月至今,大地财险的业务发展节奏明显放慢。截至9月30日,大地财险的车险占比为70.4%,较去年同期下降5.8%,目前,公司车险、非车险、人身险的比例基本实现了7:2:1。这一改变亦直接影响了公司赔付率乃至综合成本率:截至9月底,该公司全险种满期赔付率为58.73%,比今年第二季度下降1.8%,综合成本率为96.99%,较上一季度下降1.76%,承保业务出现盈利。
“货币性资产充足,经营活动本身不存在风险。”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公司可运用的货币性资产超过60亿元,九月份当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8.4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