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范 彪
本报讯 (000402)与众不同:弱市之下,公司频频花巨资拿地,同时宣布暂停用闲置资金进行新股申购。
今日,金融街宣布,公司与北京石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组成投标联合体,并通过招标方式以12.25亿元获得石景山区衙门口居住、公建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并收到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中标通知书。该宗土地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衙门口地区,用地性质为居住、商业金融,占地面积为26.34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5.07万平方米。据了解,公司全资子公司金融街北京置业有限公司持有北京石开房地产50%股权。
而在9月底,金融街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北京城市开发集团签署协议,购买后者所有的复兴门项目,交易价款为9.03亿元。当时,金融街表示,这将为公司提供北京核心区域的优质项目资源,符合公司商务地产战略。公司计划在复兴门项目建成后将其定向出售或出租给国内金融机构,预计项目自有资金内部回报率为9%/年。
业内人士认为,频频在北京拿地,标志着金融街的发展重心重新回归北京,重新聚焦商务地产,也重新回归到其优势所在。据了解,北京为该公司的兴起之地,资源优势无须多言;而国内商务地产的投资收益率,不仅远高于国际商务地产市场的平均水平,更是远高于国内住宅的投资收益率,行业风险也低于住宅。
大举扩张的金融街仍受机构投资者青睐。公开资料显示,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占据了金融街除控股股东外的其它前九位股东席位,共计持股比例超过10%;一些券商仍给予金融街推荐或增持的评级。分析被看好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金融街的强项———商业地产开发和物业租赁业务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
在大举拿地的同时,金融街对闲置资金的使用进行了调整,公司称将暂停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新股申购,同时,将继续严格遵照有关规定,规范使用募集资金。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股票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打新”的收益将越来越小,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打新资金退出。不过,对于地产公司的暂停“打新”,业界认为,其资金链的紧张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