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思璟 陈小莹
“碧桂园的大股东,没有任何要去抵押或出售自己股票的意向。”10月16日,碧桂园投资部主管刘嘉毅一字一句地强调了这句话。同日,高盛相关人士亦向本报记者澄清,“代持”股权只为股东“便于管理”,与碧桂园进一步融资无关。
此前香港媒体发现,高盛名下碧桂园股份突然增加95.2亿股,因双方未正面回应,在市场引发一场“大股东抵押股权、碧桂园资金告急”的质疑风波。
虽“股权抵押”得到双方释疑,一前碧桂园中层评价说,近来碧桂园连续陷入此类风波,与其一贯稳健作风略有区别,需观察真正原因。
代持股份
房市低迷,虽救市声至,市场仍不免草木皆兵。
香港《明报》15日报道,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持股记录显示,高盛(亚洲)证券名下的碧桂园(2007)股份最近突然在一天暴增了95.2亿股,相当于总发行股本58.2%,这批股份的数目与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持股量近乎一样。
该报道称,碧桂园与高盛均拒绝对此做出回应,亦有证券界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股份出现在证券行名下,很大可能是因为融资需要,而把所持股权抵押给证券行。因此猜测杨惠妍持有的碧桂园股份,已抵押给高盛。
15日下午,碧桂园便紧急声明,“集团的大股东持有碧桂园已发行股份之95亿7千万股,当中94亿2千万股并无提供抵押”,但当日股价仍大跌9.55%,收于1.8港元,创下历史新低。
高盛随后亦向本报发函称,“今日明报所刊登有关碧桂园以及高盛的报道,指9月22日高盛名下的碧桂园股份为101.9亿股。本公司在此澄清,高盛为中央结算系统参与者,不时会将香港上市股票存放于中央结算系统存管处。该等股票,是由高盛以代名人身份,代客户持有股份,或由高盛自有。截至今日,高盛所自有的碧桂园股份,少于发行股本之百分之五。”
上述声明似未能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其否认的是抵押股权,但股权代持很可能是用于融资”,一位投行人士对记者提出,惯常有将股权托管给第三方,以作为融资担保手段的作法。一般会由不相关第三方托管股权,并在托管前约定一个托管后股权的处分条件。待融资偿还后,重新过户回股东名下,如果发生变故,则股权另行处置,“这样的操作一般比直接质押股权,更易让股东接受。”
多方释疑
10月16日,本报记者联络到碧桂园与高盛,双方均对此做出详细解释,希望能消除市场疑虑。
刘嘉毅否认了媒体的质疑,表示,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东将自己股权,存放在中央结算机构、投行、证券商,是非常普通的行为,和融资并没有关系。由于“对公司发展很有信心”,大股东近期不会变卖碧桂园股票。
另一香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亦向记者证实了上述说法。该名不愿透露姓名人士称,在香港金融界,股东将股权交由投行“代持”虽然不多,但也不属于罕见做法,这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投行并没有权利处置该部分股票。
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持股记录显示,这不是碧桂园首次将股权托管给投行。上述股权原本存放在汇丰银行,并在近日改由高盛代持。高盛相关人士还否认了此次代持有“相关约定”,否认“有关”碧桂园进一步融资计划。
虽然“代持”一事已释疑,包括碧桂园在内的众多地产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现金流断裂”风险却毫无疑问。与低迷市场同步,碧桂园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只有10.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
一刚刚离开碧桂园人士对本报评论说,碧桂园的财务运作素来稳健,但今年连续爆出“与美林对赌浮亏”,以及本次代持风波,“与其一贯作风略有区别,需要观察真正原因”。
不过,另一银行分管地产贷款人士则向本报表示,“碧桂园的资金状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