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73岁的吴念鲁教授身兼数职、且精神气很好。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国际金融专家,吴教授至今活跃在中国学术界。知道他的人都对这位严谨的老人肃然起敬:“吴教授身上永远蕴藏着一股劲,是一个精神感染力很强的人。”
9月8日,吴念鲁先生接受记者采访。访谈中,这位研究中国银行业长达40年之久的老教授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忧虑。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国际经济形势变得纷繁复杂,全球金融业正经受严重考验。然而就在这个风险关口,中资银行加大了出海并购的规模和频率。吴教授认为,中资银行以并购形势出海发展本身没有错。然而欠妥的在在不合时的时间、不合适宜的地点作出错误的并购决策,中资银行的亏损在为次贷危机埋单,让人忧虑。
经济观察网:次贷危机发生后,中资银行出海并购频率明显加快。请问次贷危机是否给了中资银行出海提供了机会?但为什么会造成大幅亏损?
吴念鲁:中国银行出海发展战略本身没有错,出海并购是其中很重要的手段,错就错在时间地点的选择上。次贷危机发生后,中资银行出海并购频率明显加快。其实这是很不谨慎的做法。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西方很多金融机构受到冲击,中资银行就按捺不住了,以为等到了出海并购良机。其实并非如此,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危机的严重性。
事实证明,不论是国开行投资巴克莱的浮亏过半,还是民生投资美国联合银行亏损近6亿,都说明了中资银行在这场海外抄底大战中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明明是去抄人家的底,结果被反套了。中资银行出海并购所变现出来的稚嫩是让人十分忧虑的。事实上,次贷危机暗藏的风险是巨大的。中资银行在这轮出海并购中,过于心急,没有调整好步骤,在危机发生初期,就以过高估值参与并购,亏损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观察网:刚才你讲到合适的时间以及适宜的地点,在选择并购地点上,您有什么见解?
吴念鲁:上半年中报出来后,我们看到工商银行的业绩是非常好。而在海外并购这方面,工行的做法值得借鉴。就拿工行投资南非标准银行来看,工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南非标准银行公布其上半年的中期业绩收益大增,工行获得约5亿元人民币的账面盈利。可见,相比其他银行进军欧美市场的激进做法,工行的海外投资基本圈定于澳门、印尼、南非等新兴市场。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市场并未遭受次贷危机的干扰。当然,工行也有投资欧美市场,当时它的投资是配合本身发展战屡来制定的,而且在投资规模方面也控制的相当到位,目的在于规避次贷危机带来的风险。
经济观察网:两房危机发生后,中资银行此有大量的两房债券面临巨大风险。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堪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吴念鲁: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这对持有两房债券的中资银行来说该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两房公司债的债权人包括中资银行在内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政府接管并不意味着完全化解危机,我的个人建议美国政府的救市给中资银行的减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资银行可以逐步减持,力求全身而退。
经济观察网:对于招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你有什么看法?
吴念鲁:对于招行收购永隆银行,我个人的看法是,总体方向是正确的,香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金融中心,招行通过并购永隆进入香港市场的这战屡方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193亿港元的股价不是很认同,就像市场说的,这个价格的确过高了一点。另外,在收购时间点上也存在问题。我们知道香港是一个金融自由港,美国次贷危机会第一时间来传递过去,可以说香港也是一个很受波及的地点。可以说这个收购的时间点存在问题。事实证明,随着收购日期的临近,永隆的股价一直下跌。永隆甚至出现17亿套利空间,这对招行的发展是不利的。
经济观察网:提高海外并购效率,中资银行在那些方面有待提高?
吴念鲁:多年来一直研究银行业,在我看来提高中资银行的出海效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于并购手段上可以改进。我们可以用交叉持股、相互换股的方式完成并购扩张。例如说工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除了花钱持有人家股权之外,我们可以用互换股权形势,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网点。这样双方通过互换股权而达到共损共荣,提高并购效益,达到共赢目的。
此外,中国银行出海必须本土化。据我在国外多年经验,目前许多在国外的中资银行都局限于中国华人华侨,中国银行的业务没有本土化。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华人华侨的下一代,或许他们不像父辈一样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选择中资银行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损失。
另外,中资银行海外并购要配合中国贸易,就是说中国贸易走到哪,银行开到哪里,我们的银行才能跟进到哪,银行必须为贸易服务,有力于中国经济发展。
吴念鲁介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严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