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3日,首个由中国企业自主投标、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型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首列车辆在中国南车股份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
7年前,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还没有拿到国家城轨车辆制造的市场准入证,湖南省内城轨车辆制造产业是一个空白。今天,一个累计订单超过100亿元规模、年生产能力达300辆的城轨产业已经在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形成。
立足高端引进一流技术
1999年,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的产值突破10亿元,公司决定投资4亿元进军城轨产业。公司董事长李志轩说,城轨是离企业技术最近、最能够形成的一个大的产业,向城轨产业发展可以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经过努力,2001年4月21日获得了制造城轨车辆的市场准入证。按照“立足高端,引进世界一流城轨车辆制造技术”的思路,该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展开技术合作,在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西门子A型宽体高档地铁车辆制造技术的同时,打造了一支掌握世界先进城轨车辆制造技术的员工队伍,取得了国内惟一的3年期CI级DIN6700(焊接质量体系)认证,建成了符合欧洲标准的我国第一家拥有大型除尘、除湿设备,全套进口设备的城轨产业基地。
2004年12月18日,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列城轨车辆,一举宣告了湖南省不能制造城轨车辆历史的结束,公司开始形成机车、城轨两大产业并举发展的良好局面。
打造城轨自主创新平台
“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市场主导权,必须以自主创新来占领市场。”正是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坚定地选择了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进步的道路。
公司利用与西门子开展技术合作所积累的经验,投入近亿元组建自主研发团队,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集中力量开展了A型地铁车辆的系统集成研究。至2007年初,公司以满足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为目标的80km/h速度等级A型地铁车辆自主设计平台初步成型。搭建了A型地铁转向架自主创新平台,还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轨车辆用JD118A型异步牵引电机。
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将掌握的集成创新技术运用于上海地铁102号列车升级改造中,仅用不到9个月的时间,成功将这列20世纪90年代进口的直流传动A型地铁列车改造为交流传动列车,开创了国内企业改造进口地铁列车的先河。
2007年6月9日,首个由国内企业自主投标、批量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轨车辆项目―――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工程车辆10亿元采购合同花落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自此,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成为项目的主导方,西门子成了部件供应商,这一年,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还拿下广州地铁2/8线、上海地铁11号线车辆采购合同,逐步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推进高端技术产业化
2006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尽快实现A型车的国产化,并将A型地铁列车国产化研发列为《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确定的16个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主要项目之一。
自2007年6月以来,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牢牢抓住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工程车辆项目的契机,产、学、研、用户共同推进城轨产业进步。
深圳地铁公司坚持把项目交给国内企业进行自主研制,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城轨产业的发展。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在研制中,先后邀请有关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并多次派员赴深圳地铁现场调研为设计提供依据,还邀请深圳地铁相关专家来企业参与技术设计、产品质量评定。产、学、研、用户共同推进,打造了一个高质量的地铁项目。
依托深圳项目,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以此建立并完善了自主的营销、研发团队,以及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创新体系;同时,实现了产业化,为我国城轨车辆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城轨产业自主创新这项系统工程,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按照中国南车股份三大技术平台建设城轨产业子项目战略,大力实施城轨产业扩能,进一步加强城轨产业人员队伍、装备工程等平台的建设,有了这些平台,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城轨产业收入将占到企业产值的一半。
手握上千辆(台)城轨车辆、电力机车订单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总经理徐宗祥信心满怀地说:“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市场、扩能改造,到2010年,我们的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记者 苏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