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装产业为重点的工业生产恢复引领经济的复苏,力争全市30个月恢复到灾前水平,德阳立下誓言—— 绵竹汉旺,永远定格的大时钟旁,东汽汉旺生产基地门口,震后就地恢复生产出的第一批产品——8台工业汽轮机正在发往辽宁、河南等地电厂; 什邡蓥华,雪门寺村13组一条小溪边,村民张先珍10来天前播下的一捧绿豆——驻扎当地的救援官兵送的种子,星星点点绽出一片新绿; 灾后,德阳人以坚韧不屈、奋力自救、重建家园的努力告诉世人,德阳一天天在复苏,德阳人正在废墟上重新站起! ——负重前行,把灾难当机遇,努力在恢复中实现新一轮的提升跨越; ——负重前行,将压力变动力,继续担当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角色。 以人为本,各级党委、政府靠前指挥、果断决策;广大干部、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抓要点抢钟点—— “主心骨”撑起来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地震重创德阳:1.7万余人失去生命,100多万人痛失家园;4118户工业企业受灾,90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 德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快速反应,靠前指挥,果断决策。380万德阳人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挺起不屈的脊梁。 群众的安危高于一切。市委第一时间发布的指令,是救人;第一速度集结的,是救援队伍。地震发生后22分钟,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市委常委紧急扩大会迅即召开。当天下午4点前,6位常委、3位副市长被派往重灾区绵竹、什邡;紧急动员医疗救助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市县两级机关干部和11万多名党员扑向救人第一线。 “危难时刻,党员、干部要为老百姓撑起一片天。”市委书记方小方发出动员令。与死神争分夺秒,12477人从废墟中获救,近6万伤员及时得到医治。 百姓的冷暖系于心间。德阳市、县两级受灾群众救助工作机构迅速搭建。工作组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24小时救助电话,在市体育中心设立受灾群众救助接待中心,协调调拨灾区急需物资。 “确保8月上旬灾区居民住进活动板房,同步推进农民自建过渡房和永久性住房建设。”近日,抗震救灾第二阶段推进目标开始实施。 不等不靠,灾后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清晰:全力以赴抓安置,围绕安置抓恢复,抓好恢复促重建。6月中旬,德阳市企业重建规划初稿出炉。农业生产恢复紧锣密鼓,要抢在入冬以前使农业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 6月16日,德阳市召开干部大会,立下誓言:力争30个月恢复到灾前水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实现全面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生活保障一起进帐篷,让坚韧不屈的精神成为引领重建的不竭动力。抓热点破难点—— “精气神”提起来 一场特大地震,使德阳市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救助、安置,刻不容缓。 第一时间,什邡市近6万受灾群众从受灾严重的地区向城区转移,搭在街上的帐篷成为他们的临时居所;第一时间,绵竹汉旺重灾区的东汽员工及家属2000余人,被安置进市区城郊的闲置商铺。20个救助站,是身处“后方”的德阳市区和广汉为灾区群众撑起的温暖之家。 5月18日起,德阳紧急组织市县乡各级干部、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等走村入户,解决群众各种生产生活困难。 让帐篷与心灵家园一起搭起来,让生活的信心与过渡房一起立起来。德阳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精神重建,关注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多方面满足受灾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5月下旬,在偏远闭塞的绵竹、什邡等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新建了四川日报等三级党报阅报栏,700余块抗震救灾宣传橱窗展板、3万余条(幅)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牌覆盖灾区的每个角落,近万台收音机赠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全市45支电影放映队深入灾区群众安置点,开展放映活动,文艺工作者的主题文艺创作活动有声有色。强大的主流舆论,引导着、鼓舞着受灾群众。 越来越多的受灾群众振作起来:走出帐篷,奔向田间地头、踏进机器轰鸣的车间。绵竹广济镇社区居民马德龙家园全毁。安置好妻儿父母后,他带着不灭的信心,踏上南下的火车,决心用赚来的钱重建家园……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迎难而上,在恢复中整合,在整合中提升,在提升中跨越,德阳工业。抓重点聚焦点—— “脊梁骨”挺起来 作为四川乃至西部的工业重镇,震前的德阳正在建市以来第一个“项目年”的召唤下爬坡猛进,突降的灾难暂时阻滞了德阳工业的脚步。 全市受灾企业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损失200亿元,分别占2007年全市GDP的64%和德阳市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5。特别是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八成的重大装备、磷化工、烟酒食品三大特色支柱产业损失巨大。 工业是德阳经济的脊梁,必须尽快重塑德阳工业体系。“灾后重建的基础在于工业经济,重建美好家园的希望在于工业经济。”决策层的认识源于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1.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等主要工业经济指标仅次于成都,在全省位列第二。 尽快恢复工业生产。这既是发展的需要,更是给全市人民传递力量、树立信心的关键。 震后第4天,全市工业经济恢复生产工作会紧急召开,确立了分“三步走”恢复生产的步骤。会毕,由安监、电力、质监、规划与建设部门专家组成的恢复生产鉴定组火速奔赴重灾企业。 迎难而上,德阳工业在面对灾难高昂头颅。 5月15日,二重复工;5月19日,东电复工。同日,东汽德阳分部、风电事业部全面恢复生产。 6月6日,经过26个昼夜艰苦卓绝的奋战,东汽公司汉旺主机四分厂传出令人振奋的机器轰鸣声,东汽在汉旺重灾区就地恢复生产拉开序幕。 6月7日,随着制曲6车间开甑杠杆的压下,剑南春集团公司天益老号等部分酿酒车间复产。 6月9日上午,在什邡市蓥峰实业穿心店生产基地废墟旁,600余名员工高举拳头,含泪誓师:“我宣誓,为重建家园、再创蓥峰的辉煌贡献全部力量!” 龙蟒集团、美大康药业、川润化工……一大批工业企业迅速恢复生产,为重建家园聚集能量。 凝结着荣光、承载着希望。震后7天中,第一炉粗炼钢水出炉,第一组发电机转子、第一批发电机组下线。 截至6月15日,德阳全市69.1%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不仅是复产,更重要的,是让德阳工业通过灾后重建在更高的平台上起飞。市委一班人形成共识:“德阳的产业结构要比过去更优化,企业的产品升级、科技研发、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比过去更有竞争力。” 整合、重组,相关产业建设全部向园区集中;调整、转移,核心企业着力打造行业最先进竞争力——德阳工业重建的宏伟蓝图贯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6月18日,在德阳重装震后第一次“家庭会议”上,东汽老总向到场的60多个协作厂家发出“加大通用技术外扩力度”的信号。目的只有一个,集中资金技术,德阳重装将瞄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更高目标。 德阳工业的挺立也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震后至今,德阳的订单和项目不断: ——5月19日,东汽与中国风能发电投资有限公司签下震后第一个大单:12亿元订单; ——6月5日,四川利森集团德阳利森水泥有限公司与什邡市签订正式协议:年内投资12亿元兴建年产4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6月11日,东方电气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签订50亿元供货合同…… 德阳市区,一幅巨幅标语扑面而来——“重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德阳!” 380万德阳人的梦想和希望,正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变为现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