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实现净利润46.19亿
证券时报记者 黄 婷
本报讯 尽管2008年国内外需求萎缩,我国对美、欧、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增速急剧放缓乃至负增长,但上港集团(600018)今日还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年报,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上港集团2008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6.19亿元,比2007年36.4亿元同比增长26.90%。
年报数据显示,2008年上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1%,其中洋山深水港区完成823万标准箱,外高桥港区完成1539万标准箱。2008年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3.69亿吨,同比增长4.6%。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3亿元,同比增长13.8%。无限售条件股东中,2家QFII跻身前十,分别是瑞士银行持股3719万股以及花旗花球金融持股2327万股。
上港集团表示,在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增速急剧放缓乃至负增长的情况下,港航业开始步入“寒冬”。 进入2008年下半年,国际集装箱航线撤并、航班缩减,铁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和钢材等大宗件杂货的吞吐量增幅也明显下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保持港口主业持续发展势态。其中,大力发展了集装箱水水中转业务,使得水水中转在公司集装箱吞吐量中的比例达到了37.3%;根据各大船公司全球集装箱空箱调运的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集装箱空箱商务计划。国际客运业务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年共接待国际班轮94航次、母港邮轮22航次、挂靠港邮轮36艘次,同比分别增长了5%、37%和20%。
随着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和蔓延,上港集团也坦言,2009年将是近年来港航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对上港集团来说,公司所处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依然存在,公司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世界强港的战略目标,2009年将发挥公司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危”中寻“机”,牢牢把握继续发展的主动权。
根据公司制定的2009年重点发展战略,首先从根本上遏制集装箱业务增速下滑的趋势。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水水中转比例,继续推行空箱商务计划,拓展内贸箱业务以及进一步降低口岸商务成本着手。同时,上港集团表示,将充分研究这次金融危机为公司收购兼并港口资源可能带来的机遇,逐步完善码头布局网络,增强抵御地区性、结构性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