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许隽隽
在2008年热映的美国大片《革命之路》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踏上前往法国的旅途,然而梦想之旅并非想象中那么美丽,就像展讯通信有限公司(下称展讯)的TD之旅,也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15.95美元到0.83美元的坠落
2001年7月,从美国硅谷怀志归来的清华学子武平等四人在上海创立了展讯;2002年,展讯成功研制出亚洲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手机核心芯片;2003年4月,展讯又成功研制出世界首颗GSM/GPRS多媒体基带一体化单芯片;2004年4月,全球首颗TD-SCDMA双模基带单芯片在展讯诞生;2007年2月,展讯又率先研发成功支持 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功能的多模多媒体基带芯片——SC8800H,同年6月展讯成功登录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以每股超过招股价区间上限(招股价区间为11-13美元)14美元发行价超额融资1.246亿美元,首日股价最高达到15.95美元。
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上市似乎成了展讯的分水岭。从2007年初就一直处于高调讨论焦点的TD牌照,在展讯成功上市后仍然迟迟不肯踢出关键的“临门一脚”,绵长的等待中,随着时间一起流失的是展讯在TD-SCDMA芯片研发上投入的几亿资金和美国投资者们的信心,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展讯的股价一路下挫到0.83美元(记者截稿之日收盘价格)。“从去年开始,展讯的盈利状况就不是很好,由于运营成本很高,加上去年收购的射频公司整合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现金流也出现了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说道。的确,根据展讯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从单季度最高1020万美元衰减到目前净亏损3130万美元。因为迟到的3G牌照,展讯仍然需要依靠GSM业务盈利,同时又要面临与MTK“争抢”份额时反被吞噬客户的尴尬,尽管为了避免生产线单一展讯还推出了CMMB手机电视和AVS等多媒体芯片,但因国内市场正处于预热阶段,并没有为其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相反产品线的扩展使其R&D投入加大,最后反而需要通过裁员15%来解决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
据悉,2008年1月16日,展讯曾低调收购了美国的一家射频芯片设计公司Quorum,为此展讯付出了5500万美元的现金加上1500万美元的股票;并且,根据协议,如果两年后Quorum的业绩令人满意,展讯还将额外支付600万美元的现金。熟悉该并购案的业内人士说,当时为了收购这家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高集成CMOS射频收发器设计公司,展讯几乎赌上了当年半个身家的现金储备。一直以来,展讯的主要技术核心是手机的baseband(基带芯片),他们希望通过此次收购能实现射频芯片与基带芯片的功能整合,并且能够降低单片芯片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对抗恩智浦半导体(NXP)、德州仪器(TI)和联发科(即MTK)等实力强大的芯片厂商。
另一边,作为展讯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联发科在2007年6月就已经采用相同的并购路线,用3.5亿美元收购了擅长射频芯片研发的ADI手机芯片部门。谈到此次并购,对半导体行业非常了解的资深投资顾问朱永强说道:“以ADI现在近20美元的股价来说,MTK的确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买卖,而且事实上这次并购让他们原来在国内已经很不错的市场份额上又锦上添花了。”
在2009年巴塞罗那的移动世界大会上,展讯也推出了全球首款同时支持2G/3G/3.5G多制式的单芯片射频解决方案,这款名为QS3200的芯片可同时支持TD-SCDMA/HSDPA/EDGE/GPRS/GSM多种制式,被业界认为是展讯收购Quorum后的阶段性成果,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并购期中考答卷。但是2009年初传出的展讯可能要对美国Quorum公司进行大幅裁员的消息也让一些业界人士质疑这次并购也许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最佳整合效果。对于这一点,智基创投专注于芯片行业的投资副总何启勋也表示,“面对MTK这样的竞争对手,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是展讯刻不容缓要面对的问题。”
解冻后三大猜想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展讯仍然拥有本土TD芯片厂商中当之无愧的“一哥”地位。2009年1月7日,3G牌照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尘埃落定,除了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外,作为TD领域投入最早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展讯终于在6年之后真正的踏上了TD“革命之路”,曾经如镜中花水中月般的TD产业链终于清晰真实起来。“3G牌照的发放对于展讯而言是一个绝对的利好。”对此,很多业内人士也替展讯叫了一声好。
看到从等待煎熬中挺过来的展讯让人不由想起2008年4月在守候TD途中“阵亡”的凯明芯片公司,解冻后的TD难道已经“善良”得只剩下天使的微笑?答案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正如武平在巴塞罗那会上所说的那样,“中国3G政策还有很多问题不明朗”,“我们很茫然,找不到方向”。
如果抛去TD的行业特殊性,以整个中国的IC(芯片设计)行业来看,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不小,而且还存在一个竞争的“原罪”问题,根据智基创投何启勋的分析,“竞争速度太快会直接导致市场过剩的问题。面对简单又有市场的IC行业,大家一窝蜂的涌入使得市场加速成熟而毛利则加速下降;而复杂有市场的IC又需要有经验的人才,目前仍被国外大厂盘踞,尚无法切入,因此许多IC设计业者容易出现经营问题。”
尽管会抱怨在中国做手机芯片很难,但从展讯CEO位置上卸任担当董事长的武平,在3G牌照发放后还是想大干一场。正像“3G之父”李思鹤所说的那样,“GSM最开始时比现在的TD差多了,终端一共只有两款手机,打一会停一会的,待机时间更是问都不要问。TD的接通率不管哪个地方的测试都高于98%,比G网的性能好多了。”而他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理由不选择TD。
但从一开始就期待着TD能够春暖花开的展讯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
●猜想一,花开两枝。
芯片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如果只依赖单一市场,往往隐伏着危机,凯明的倒下就是一个前车之鉴。2009年联发科也试图用“左打WCDMA,右打TD-SCDMA”的方法争取在全球3G手机芯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为2009年的财报表现加一道安全的保险锁。
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宣布CMMB将于2009年7月试商用,这个消息势必在中国本土集成电路设计业中掀起一个拓展模拟手机电视的小高潮,而已经在CMMB上开始小试牛刀的展讯或许能在这里找到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
何启勋也认为像展讯这类的IC公司应该从新规格、新应用的方面寻找市场,“3G中的TD-SCDMA、CMMB是新规格,这些是中国特有的国家政策,势必会有一些保护或者辅助措施出台,所以可以创造一些新的机会。新应用的例子如当初手机相机的Backend IC、PC Camera IC,中芯微就是靠这一产品去建立市场根据地的。当然,这块市场也属于国际性的竞争,如果没有新产品或规格的提升,毛利率势必逐步下降。”
●猜想二,全面整合。
曾经投资展讯的智基创投合伙人陈友忠在接受本刊记者访问时说:“芯片行业的时间成本通常都需要花费3-5年,而投资金额也至少需要5-6千万(美元),现在资本市场上市的P/E没那么高,所以VC对芯片行业关注度会有所下降。”
换言之,融资难度的提高其实也是整合的大好时机。一位业内人士也说道:“展讯可以通过向前、向后、向周围并购的方式来增加基带芯片的多功能整合,去年展讯已经收购了一家视频收发公司,而往后的收购行为也可以涉及到射频收发、功频放大器(暂时可能会有难度)等,以及向外围比如图像处理等进行并购。”
而这个观点也暗合何启勋的一些主张。“IC的整合度很高,現在的IC都是多功能、多IP的SOC(系统级芯片)。因此新的IC设计公司如果全部自行开发的话,团队势必需要较多人手,亏损额会增加,且时间上比较不利。”同时他还认为MTK在手机芯片的整合度做的比较好,“从过往的baseband(基带芯片),到现在已经又整合了应用软件、backend IC(后端)以及touch panel(触控式面板)等,亦继续朝GPS等功能整合进来,可以说手机上会有的特色功能,MTK都想整合进去。”所以为了能与MTK抗衡,展讯可以在提高整合度上大做文章。但前提是,展讯要具备一定的并购能力,以及并购后的整合能力,否则,同时也有可能被别人并购。
从大的方面来讲,对于国内近500家IC设计企业而言,因为开发的IC产品方向窄,档次低,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空前激烈,加上近期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整合重组迫在眉睫。
●猜想三,纵深发展。
对于展讯将来的发展方向,朱永强则主张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他给展讯描画的发展路线图非常具有观赏性。“中国移动的订制也许是展讯的机遇,可以通过纵深收购,将收购曲线一直扩展到下游的手机设计公司,这种产能连线会给展讯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发展空间。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展讯能和新邮通合作的话,那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从最近的一些信息征兆中不难看出,中国移动对于如何发展TD的确有一个正在谋划中的扶持计划,无论洋品牌是否会对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TD而言,山寨手机的边缘变主流化必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蔚然成风。正如有一句话所说的,“全球3G看中国,中国3G看TD”,而中国移动TD-SCDMA的全面成功商用带来的也将是整个TD产业链的发展机会。朱永强也谈到,如果能够加入移动定制的采购计划,并且抓住3G正式商用的市场机遇,建立起一条完整的TD产业链,对于展讯来说不失为一条极具发展前景的选择。
谈到展讯这支当时折服了不少风投的“清华帮”海归技术团队,记者也询问陈友忠当初是什么促使他做出投资展讯的决策时,他说道:“关键还是看重团队。”但的确也正如同陈友忠所说的上市对于公司来说也只是故事刚刚开始……相信这些对于展讯、或像展讯一样因为走入上市“围城”而倍感压力的上市公司、抑或是那些仍然在IPO门外徘徊的公司而言会有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