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 新闻分析:三大石油公司去年业绩缘何“冷热不均”
新华社记者安蓓、张艺
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近日先后披露2008年年报。三大公司去年业绩表现“冷热不均”,中石油、中石化净利润大幅下降,中海油净利润则实现高速增长。
三大石油公司业绩表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影响今年业绩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实体经济放缓和行业景气下降时,三大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如何?将对长期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三大石油公司去年业绩“冷热不均”
根据年报,中石油和中石化去年净利润分别大幅下降22%和47.3%,降至1144.31亿元和297.69亿元,而中海油则实现上市以来净利润连续第8年增长,达到444亿元,大幅增长42%。
中石化年报称,国际油价的暴涨暴跌、国内成品油价格长期倒挂以及需求骤然变化造成的经营困境是去年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2008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急剧动荡,从年初“破百”到7月中旬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点,此后急转直下,年底跌至每桶40美元左右。其间,我国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在12月底启动完善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之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仅于6月上调过一次。
作为我国最大的炼油商,中石化近80%加工原油来自进口,因此也承担了最大的炼油亏损。去年中石化炼油事业部经营亏损达615亿元,比上年多亏损近511亿元。中石油炼油与销售板块亏损829.7亿元,比上年增亏622.9亿元。
与中石油和中石化不同,中海油专注于油气生产上游业务,并未承担炼油亏损,也更多受益于去年前三季度国际原油价格的高涨。去年中海油平均实现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同比分别上升34.9%和16.3%,油气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1%。
国际油价高涨下,石油特别收益金大幅增加是去年影响三大公司业绩的另一主要因素。我国从2006年4月开始对石油开采企业征收特别收益金。起征点为每桶40美元。原油价格越高,征收比率越高。当油价为每桶60美元时,对超额收入按40%的比率征收。
去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上缴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分别高达852.9亿元、328亿元和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7.1亿元、112亿元和94亿元。
去年四季度,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中石油、中石化在刚刚告别炼油亏损后,又面临下游石化产品需求骤减、价格大幅下跌、前期原材料高成本难以向下游产品转移、上游库存较大的压力。中石油主要盈利来源上游油气开采业务更因油价暴跌利润大幅削减。
相关链接: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去年业绩“冷热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