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静
“2009年将招聘5000人。”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对外透露了今年的“扩容”计划。这意味着,在现有12000人规模的基础上,阿里巴巴集团在用人上将增长45%。“我们说不定就要搬到别的楼层去啦,现在很多会议室到下次你来都要变成办公区了。”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的赵雯微笑着说。
记者日前从该集团人力资源部门获悉,包括旗下阿里巴巴B2B(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淘宝网、支付宝、雅虎口碑、阿里软件在内的各子公司都将在集团母公司这一招聘计划中,得到相应的“配给”。其中,上市公司阿里巴巴B2B将分得最大的份额3000人、支付宝方面预计是500人,淘宝网是1000人,阿里软件和雅虎口碑网是300人,集团层面吸纳200人。
“在就业市场低迷的时刻,一方面集团可以借机吸纳优秀人才,阿里巴巴充足的资本储备应该用在这个‘刀刃’之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兼人力资源总裁彭蕾告诉记者,“另外一方面,大规模吸纳就业是阿里巴巴集团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储人才靠实力
5000人加盟阿里巴巴集团只是阿里巴巴“过冬”人才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彭蕾透露,阿里巴巴还将拿出数千万元预算给在阿里巴巴工作3、5、8年的老员工进行培训,被称为“358学习修养计划”,同时向他们提供10天的带薪假期。此外还有一个员工互助基金计划,公司出一笔钱设立一个基金,作为正常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补充。“在这个时候这些动作会让我们的员工增强安全感,有一点暖意。”
庞大的人才扩容计划是阿里巴巴集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2008年底,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做出了经济形势“由寒渐暖”的预判,并且呼唤中国企业家共同担当责任。承载国内进出口电子商务主要市场份额的阿里巴巴,在超前判断的同时即已开始动作。
而这样的人才计划,是以乐观的财务状况为基础的。刚刚过去的2008年,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窘境的情况下,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B2B业务仍然在前三个季度取得了22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仅第三季度总营业收入为7.802亿元,净利润为3.086亿元,同比增长49%。这意味着,200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已较上年同期增长一倍。
“全球经济的衰退并没有影响到国内在线交易市场的发展。”B2B业务的首席执行官卫哲判断。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CFO蔡崇信也明确表示,将在未来5年内继续向淘宝提供投资,以助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阿里巴巴的乐观判断得到了宏观数据的支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目达到2.98亿,一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这就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反应迅速成行业“亮点”
对阿里巴巴集团来说,危机中的机遇来自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迅速灵活的反应。阿里巴巴的B2B平台主要使用者是中小企业,因此能否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也就成为阿里巴巴能否在危机中寻找到机会的关键。以“帮助中小企业过冬”为主题,阿里巴巴进行了一系列运作:集团成立了“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执行小组”,由阿里巴巴B2B公司首席执行官卫哲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组织、实施集团董事会制定的关于帮助中小企业客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别计划。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广泛展开政企协作,通过多种模式帮助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一方面为中小企业寻找新的贸易机会,一方面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阿里巴巴与浙江省协作开展“万家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与福建省经贸委协作启动“福建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千万工程”,与广东省政府共同推动“广东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启航工程”。仅以浙江“万企工程”为例:截至2008年10月,浙江超过4000家企业参加了“百场万企”电子商务培训,阿里巴巴向浙江企业免费赠送的网络“旺铺”超过46000个。
阿里巴巴习惯将自己平台上的卖家和买家比做“舞伴”,而自己则是“舞会”的组织者,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阿里巴巴一方面向卖家一方的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和更多服务,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吸引买家的注意。2008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投入3000万美元启动全球推广计划,在五大洲的20余个国家大量增加广告投放和媒体曝光,同时对目标人群进行针对性的覆盖,如与各个商会组织接洽、展开深入合作等,助力中小企业全力拓展海外市场。
电子商务帮助“过冬”
阿里巴巴集团四面出击的底气来自之前为“过冬”做好的准备,资料显示,阿里巴巴集团目前现金储备高达150亿元,其中,截至2008年9月30日,阿里巴巴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即为61.43亿元。
“阿里巴巴已经提前做好了‘过冬’的准备,我们不缺现金。国际交易市场的营业收入占阿里巴巴整个营业收入的62%,但我认为,只要相信中国经济、相信网络发展,相信电子商务,就不用担心阿里巴巴。”马云说。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工具。“越是面对危机,越要依赖电子商务的力量。”阿里巴巴市场与业务发展部总监程炜文这样总结他的看法,他的结论来自于对业务数据的分析:阿里巴巴开发的电子商务工具“出口通”,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增加的用户相当于以往全年的数量,电子商务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寻找到客户的机会,同时将与客户接洽的成本降到最低。
除了B2B平台,淘宝、支付宝、雅虎口碑、阿里软件等阿里巴巴子公司,也都在见证着电子商务的巨大力量。2008年10月,淘宝网总裁陆兆禧在北京宣布:未来5年对淘宝网投资50亿元,用于建立电子商务的“生态圈”,并完善其中的各个环节。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为解决就业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以淘宝为例,根据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最新报告,2008年淘宝网创造了57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岗位,也就是说有57万人通过在淘宝网上开店实现了就业,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23—32岁之间;2008年淘宝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超过了100万个,这百万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流、金融、营销等网购相关产业。
马云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并不乏应对寒冬的经验以及在回暖之际“抢反弹”的成功经历,电子商务作为先进的贸易方式,不但在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和个人寻求就业机会方面提供帮助,同时也使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互联网企业中的“亮点”。
专家点评
值得深耕细作的大市场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 梁春晓
中国电子商务的前景将越发可观,这个生机勃勃的产业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过冬”和发展内贸、拉动消费、创造就业,它的价值将更加凸显。我们看到,在出现全球性贸易萎缩、消费收紧的时候,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中国却逆势扩张,电子商务的低成本高收益、开放性和拓展性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更加凸显其价值。
电子商务当下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通过互联网,中小企业既无必要开设国外分公司或分支机构,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参加昂贵的国际展会,大大降低渠道开发成本和产品推广成本,企业只有活下来,才有未来生存发展的机会。由于具备与传统经济体系深度关联的特性,电子商务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互联网产业。从2008年看,电子商务的这种带动效应日益显著。比如淘宝网创造直接就业机会达57万人,同时为中国物流企业带来超过30亿元的经济收入。
有两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在经济“寒冬”的环境下,电子商务成为全球中小企业的“过冬棉衣”;二是截至2008年12月初,基于中小企业的网络诚信度,阿里巴巴帮助近600家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金额达10.4亿元,推动银行业实现重大的制度创新。凡此种种,都说明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电子商务服务业并非只是为直接选择该工具的人群提供服务,因为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升级,必然在其他行业和社会领域产生广泛的外部效应。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实现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其他行业产业的发展,并与服务的消费方、服务消费方的消费方实现了多方共赢。
无论是阿里巴巴推出的升级版电子商务产品,还是阿里学院推出的网商培训,都是阿里巴巴“深耕”电子商务的一种表现,也是网商服务产业逐渐形成的一种体现。
我认为,在未来两年内,中国网民的数目将会有几何级数的增长,而这将会是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持续深耕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