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TCL集团发布了其2008年的经营业绩,营业收入384.14亿元,同比减少1.66%;净利润5.01亿元,同比增长26.60%;基本每股收益0.1938元。
显然,和联想的国际化相比,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没有让同样执着于国际化的TCL伤筋动骨。对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薄连明而言,他更愿意谈及的是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73.67亿元,同比增长2.46%.
“我们的资产负债率还降低了3.44%.”薄的另一个身份是TCL预算与绩效考核委员会主任,这使其对现金流的关注远远超过对销售收入的看重。“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5.04亿元。”
历经5年国际化,TCL此刻需要更稳健的财务指标和现金管理以应对这场全球不景气。
CRT的方向性选择
“我们不打算退出CRT电视生产”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CRT电视产能的拥有者,TCL在2008年最重大的转变是完成液晶电视销售规模的突破。
据了解,TCL在2008年总计销售液晶电视418.4万台,同比增长233.1%,这个销售规模使其在全球液晶电视市场份额从第13位上升至第8位,初步建立其在全球液晶电视产业中的竞争地位。
数据显示,在TCL去年1400多万台的电视销售中,液晶电视只占到9%的销售量;但如果分季度来看,第四季度液晶电视销售量已经占到15%;而今年1、2月份已经达到液晶电视和CRT彩电五五开的销售占比。
对于一个拥有全球最大CRT产能的企业,如何面对CRT产业的衰退和液晶产业的崛起?薄连明的说法是:“我们是边打边整理。”
在薄看来,CRT电视会一直延续其低成本策略,虽然这个产业有其生命周期的选择,但也是TCL多媒体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最简单的CRT彩电解决方案,现在的CRT电视可谓简单到了极致。”薄连明告诉记者:正如经济学理论中的“长尾理论”,CRT电视也是一个长期有市场需求的产业。
显然TCL方面寄希望于CRT市场的边际效应,又必须应对液晶时代的行业变革———不容忽视的是,从销售额来看液晶电视的销售额已两倍于CRT电视,这个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TCL需要更弹性的处理产品和产业之间的关系。”资深家电专家陆韧波指出。而TCL新闻发言人梁启春对记者表示,正如2000年前后的中国彩电市场,目前的液晶市场机会很多。
国际化共振
“我们一直在路上”
与联想对IBM整合以及明基对西门子整合不同,TCL的国际化是多品牌战略的延伸,而不是TCL品牌的强势缔建。
作为全球第五大电视生产商,TCL多媒体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29.31亿元,同比增长10.68%,剔除可转换债券影响后的盈利4100万港元,实现扭亏为盈。
这样的盈利并不能掩盖TCL多媒体业务在欧洲、北美和一些新兴市场的亏损。虽然薄连明强调,在三季度以前很多地方还是盈利的,但是四季度的低迷一下使市场逆转。
在陆韧波看来,TCL彩电业务的多品牌运作使其市场风险得以弹性调控,比如在北美使用RCA品牌,在欧洲使用汤姆逊品牌,在中国市场也是TCL和乐华两个品牌。
“金融危机主要影响欧洲和北美市场,对高价产品的影响要大于对低价产品的影响。TCL产品还是主要集中在大众市场,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所以我们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些。”TCL多媒体董事长李东生表示。
而TCL通讯方面,薄连明表示,阿尔卡特品牌销售带给TCL通讯87%-88%的销售收入,即使受到海外金融环境逐步恶化的压力,TCL手机业务总销量仍同比增长15%,海外市场仍然是这个昔日国产手机巨头的立身之本。
如何改变TCL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形象?一项最新的任命可能说明问题。从4月1日开始,原多普达CEO兼总裁杨兴平将出任TCL通讯的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现任首席执行官王道源则因健康理由退任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事职务。
对于过去5年的国际化之路,薄连明表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是必走的,而我们一直在路上。过去的失败其实让我们对前景的判断愈发清晰。”
海外业务挑战
“全球化的基础是本地化”
和海尔、长虹、康佳这些同行相比,TCL在家电下乡的试点中并没有获得前三个企业的产品到渠道的“全下乡”。
对此,薄连明承认,“初期我们确实对市场判断失误,没有在家电下乡试点中倾注更多的精力。”目前,TCL系列产品已经有46款中标“家电下乡”名录,成为中标数量最多的彩电厂家。
在TCL所看重的海外市场,去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5%,其中海外业务增长9.48%;下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减少4.67%,其中海外业务减少8.21%.特别是第四季度,海外业务同比下降14.11%.
“公司预期今年海外业务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薄连明表示:“全球化的基础是本地化,当前的市场增长还是要依靠国内市场。”
人们也许对去年四季度TCL率先发起的那场液晶价格战还记忆犹新,这个现金周转保持在37天的企业能以其平稳的发展再度赢得市场的青睐吗?起码人们看到,这个曾经困顿于两次国际化并购的中国企业,正在通过产业调整重新发力。 本报记者 张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