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实际控制人?
□ 本报记者 袁玉立
10天时间里,(600701.SH)大股东工大高总差点儿因为替工大集团的贷款担保无法及时偿还,而让质押的工大高新9930万股的股权被拍卖。
工大集团为何要向工大高总担保呢?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工大集团的网页上,工大集团表明自己控股上市公司“工大高新”。工大高新2007年报中也讲,工大集团是自己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即使在2007年年报中,“工大集团”甚至不在工大高新前10大股东之列。公开资料也没有显示,“工大集团”与“工大高总”的关系。而且,据工大高新近3年的年报显示,工大高总是哈工大全资持有的子公司。
然而,工大高新2003年报中就讲,自己的实际控制人是哈工大。而且其2003年到2007年的年报中都讲,“本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那么,“工大高总”与“工大集团”到底谁是工大高新的实际控制人呢?
10日惊魂
大股东竭力保住控股地位
3月11日,工大高新发布公告,受担保债务困扰,大股东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简称“工大高总”,持股11130万股,比例22.31%)所持有的9930万股公司股票将于3月23日在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被公开拍卖。此拍卖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易主。
不过,大约10天之后事情峰回路转。 3月20日工大高新的一则公告,让身为第一大股东的工大高总“深吸了一口气”。原定于3月23日进行的工大高总所持的工大高新股权拍卖暂停。
工大高新同时也表示,经大股东积极协商,原定股权拍卖暂停。而记者调查发现,因拍卖而起的这笔贷款担保旧账发生在两家有着微妙关系的公司之间,而由于被担保公司股权不明,使得这场担保风波更显得扑朔迷离。
事情要追溯到2006年,当年9月20日工大高新发布公告,工大高总为关联公司哈尔滨工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工大集团”)向深圳商业银行的贷款提供担保。银行在2006年提前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工大高总所持有的作为质押物的9222万股工大高新股权被冻结,冻结期自2006年9月13日至2007年9月12日。
2006年底,集团重组深圳商业银行。2007年6月16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圳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了原深圳银行的部分债权。
2007年以后,工大高总提供担保的上述借款的追回已经具体由信达资产深圳办事处负责。在当年7月13日发布的公告中,上述借款事项已经变为“借款合同纠纷”。而工大高总所持其余1200万股权也被轮侯冻结,之后经过多次延期,上述股权冻结期已延展至2010年8月10日。
不过公司公告中一直没有提及借款金额,记者拨打工大高新董秘办公室电话,工作人员也表示不清楚借款金额。而据近日媒体报道透露,上述借款涉及担保金额为3亿元,其中工大高科(工大集团下属公司)债权本金金额1.5亿元,工大集团债权本金金额1.1亿元。截至2009年2月28日,两者本息相加合计3亿元。
3月11日得知大股东股权被法院宣布拍卖之后,工大高总便为保住股权而上演了一出“保卫战”。据相关媒体从权威渠道了解的信息,工大高总派人赴深圳协调相关债务人与债权人进行谈判协商,力撤股权拍卖,而为了阻止此次股权拍卖,工大高总还提出了明确的还款方案,全力解除债权方的后顾之忧。
不过,细究公告内容,发现拍卖被暂停而并没有取消。业内人士分析,拍卖是否继续要取决于工大高总能否顺利将债务偿还。
3月26日,记者致电信达资产深圳办事处了解工大高总是否已经将款项还清,负责该原深圳商业银行项目的郑总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疑问,而是让记者找工大高新和哈工大了解情况。而工大高新董秘办人士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他们并不清楚。
明星企业却长期欠账不还
至于哈工大,作为工大高总的全资控股股东,学校国有资产经营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士都表示并不清楚上述股权拍卖的进展。而作为负责学校资产的相关管理部门,他们的不清楚也让记者感到一头雾水。
实际上,尽管被拍卖的是工大高总持有的股权,但是其并不是真正的借款方,而只是作为借款合同担保方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而真正的借款方是上文提到的工大集团。在工大集团迟迟不能偿还借款的情况下,信达资产深圳办事处日前提请当地法院拍卖这部分股权用来偿债。
这笔担保借款发生在2006年之前,在长达3年以上的时间里,为何工大集团迟迟没有还款?甚至最后不得不由担保方来替其偿债?如果工大集团没有还款能力,工大高总为何要为其提供借款担保呢?
实际上,工大集团最早由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内数十家企业发起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成为国内高校创办企业的代表。投资领域横跨建筑、金融、生物、等多个行业,而投资范围更是遍及东北经济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西部省区和俄罗斯经济区六大区域。
而在哈尔滨当地,工大集团更是家喻户晓。一方面,工大集团董事长张大成曾经是哈尔滨市著名学府哈工大的副校长;另一方面,工大集团承接了当地不少大型建筑工程,如哈尔滨机场高速公路、哈尔滨会展体育中心等大型工程,知名度很高。
不过,最近在当地,关于工大集团的新闻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近日爆料,工大集团在当地承接的房地产项目,由于拖欠工资,引起工人不满。而关于公司资金短缺的传闻也渐渐风起。
上述投资者认为,工大集团近年来投资过多,可能导致其目前资金压力增大。
2000年以来,工大集团投资花销巨大:设立黑龙江省首家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总投资9亿元在珠海建设“数码港”,投资10.8亿元建设哈尔滨市机场高速公路,投资25亿元建设并控股哈尔滨会展体育中心,重组龙江客车厂,投入巨资收购黑龙江乳业集团,在哈尔滨投资建设五星级涉外酒店华融饭店等。
然而,这些项目的收益效果却不敢恭维了。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玉斌曾在关于张大成的访谈中点评:“机场路这个目前并不盈利的项目,如果当年没有工大集团,可能要推迟3到5年才能建设”。但是,机场路项目的赢利性也由此可见了。
对于工大集团顶风承担政府项目的行为,张玉斌评价张大成是“侠义作风”。而在上述投资者眼里,工大集团承建的不少项目都是“赔本赚吆喝”,真正赚钱的项目不多。
工大集团角色微妙
而工大高总之所以为工大集团提供贷款担保的渊源或许在于两家公司非常微妙的关系。例如,工大高新第一大股东“工大高总”及其银行贷款被担保方“工大集团”没有股权关系。可是,工大高新现董事会中只有一位董事来自工大高总,4位董事来自工大集团,其中也包括工大高新董事长张大成和董事会秘书吕莹。
工大高总持有工大高新22.31%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工大高新的董事长张大成,兼任工大集团的董事长。工大高总和工大集团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虽然无法轻易判断,但是这两家公司关系却是很微妙。
工大高总是哈工大直接控股的公司并且是上市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但是在哈尔滨当地人的意识中,工大高总的知名度显然不如工大集团。而更多资料显示,工大高总更像是一家控股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然而,工大集团虽然没有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但是资料显示,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更大。
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多数成员来自工大集团,而年报显示,工大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也颇为明显。2007年年报显示,当年工大高新与工大集团发生的往来借方发生额为1.38亿元,贷方发生额为1.33亿元。
而工大集团的股权结构在外人看来也显得扑朔迷离。记者采访哈工大产权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询问工大集团是否是哈工大控股的公司,对方表示“好像不是吧”,而对于工大高总的产权归属于哈工大却很肯定。而关于工大集团的股权背景,其也表示并不清楚。
然而,工大集团之所以让人将其与哈工大联系起来,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张大成曾经是哈工大的副校长。对此,哈工大校办企业管理处的相关人士表示,张大成现在已经不是哈工大的副校长了。
而因为借款未还,工大高总因此承担的连带偿还责任又是在为谁埋单呢?
而由张大成任董事长的上市公司——工大高新,近年来业绩经营也频频走下坡路。2007年全年亏损1695万元,截至2008年三季度,公司已经累计亏损1869万元。业绩预告显示,2008年全年呈现亏损已成定局。
《证券日报》记者经多方询问,暂时未能明确工大集团与工大高总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