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主变厂主?
溯上游或可抑成本,但对糖业话语权增大无甚助益
广东中谷糖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湛江“糖王”庞贵雄在2008年10月身亡后,其遗留下来的包括统一企业的一亿元货款在内的10多亿债务,成为债主纠葛不断的心病。
在日前由中谷集团牵头、政府参与组织召开的债权人大会上,统一企业的表态,让其有可能从债务的烂缸里,捞出来自己的一亿元货款———意向全面收购中谷旗下6间糖厂,整体接盘。
并非主动市场链条完善行为
主营非碳酸饮料的统一企业是糖原料使用大户,2008年3月给付中谷糖业一亿元货款,但随着庞贵雄离世,货款追索成为其4个多月的麻烦。其间,他们不得不为了原料供应,寻求其他别的糖供应商保证需求。
广东中谷糖业集团公司在湛江本地和广西玉林拥有6家糖厂,2008年跌宕的糖价让中谷糖业几乎难以为继。其曾对统一表明:其无法按原合同条款履行,但希望双方一起修改合同条款。因此,统一不得不与之持续磋商,以便在可能范围内重整合同项下的义务。
中谷集团旗下的六家糖厂是否能被统一企业“统一”旗下没有最后定论。除了统一,另外两家大型上市公司海南椰岛集团和中粮集团也是中谷糖业的大债主,均派有专人与湛江市政府商谈收购事宜。
分析者认为,统一企业全盘接手中谷糖业,并非是主动的市场链条完善行为。恰是一亿元货款的引子,以及大宗产品原料糖的使用,促成了统一的决定。
接手糖厂好处不多胜过无
“不过,统一企业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国海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刘金沪分析说,“惟一的益处是能在糖原料减少流通环节后,抑制糖价波动而造成的产品成本压力。”
刘金沪否定了有分析者认为的“统一企业占据糖供应环节,完善其产业链结构,使其在日后饮料行业的竞争中占到更有利地位”的判断。其表示,作为大宗商品、具有农副产品属性的糖业,不论统一企业占据多少工厂,都不可能拥有价格定位和影响供应市场的话语权。“它和其他原料消费者一样,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控制者。”
中谷糖业在业绩最好的时候,拥有日榨甘蔗生产能力2.3万吨,年产一级白砂糖20多万吨。
当地政府了解中谷糖业债务处理进程的匿名官员说,不论是谁来接手中谷糖业的六家糖厂,都将对湛江产糖区产生好的影响。“不过,现在是贱买的最好时候。”
根据刘金沪的分析,糖业经过今年的平稳期后,2010年的价格将有所提升。中国国际金融公司3月24日消息预计,中国2008-09榨季糖产量可能达到1295万吨。
一家与统一企业的产品有同质化、以及糖原料需求量相差不大的公司人士不具名评价说:“统一企业如果拥有六家糖厂,当然会在利润空间上占据一些优势。但产品利润和市场占有,并非都是原料说话。”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统一企业上海总部的人士,均以已发布信息为由拒绝对其投资糖业对企业的影响发表意见。
本报记者 江华 实习生 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