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狂潮中,坚持垂直整合、只吃虾米的冷僻路线能否高枕无忧
与热衷合并同类项的同行相比,礼来显得有些另类。
“这更多是一种无奈和困顿”,对于最近行内连续刮起的并购飓风,礼来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励达(JohnCLechleiter)并不认同,“因为并购并不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长久的收益”。看看,礼来选择了一条更生僻的路线———即收购拥有优秀产品线的中小型公司。同时,将自行研发的传统方式摒弃,重新铺设多模式的合作网络,巧借助外力获得潜在的新药,扩充实力。
这条迥异于辉瑞们的道路,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吗?“当家花旦”抗精神分裂药物再普乐将于2011年到期;畅销的抗肿瘤药物健择也将在今年失去专利保护权。在最近苏州工厂的扩建仪式上,李励达坦承这是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4200万美元扩建苏州工厂
再普乐2008年销售额高达46.96亿美元,相当于礼来全球总销售额203.78亿美元的近1/4,健择去年销售额也达17.2亿美元,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立普妥之于辉瑞。两者分别将于2011年和今年失去专利保护权。但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李励达这位哈佛博士,他发现了利润增长的“新大陆”:一是巧借外力铺设合作研发网络;二是坚持长期投资中国,虽然2008年礼来中国区销售额仅占全球的1%,但李励达认为很有必要。
3月19日,礼来增加投资4200万美元扩建苏州工厂,主要用来加工及生产胰岛素产品。对于中国市场的预期,李励达直言不讳,“目标是使中国市场在2010年进入礼来全球前十”。
垂直整合中确定生物制药路线
2009年初短短3个月,全球医药巨头们联袂出演了一系列并购大戏,且基本上是同质化行业巨头之间的平行合并,甚少资源互补和供应链垂直整合的成分。这种简单粗放、缺乏想象力的并购,凸显出大制药商们过去二十多年的巨额增长和收益,并非建立在一个稳固又可持续的基础上,而是过分依赖于80年代立法变革后那一波技术浪潮中所获得的大批专利权。
李励达深刻领悟了同行们的上述“无奈和困顿”,因此一向对大规模并购“不看好”,认为“并不能为股东创造持续的、长期的收益”。
为了应对专利到期的挑战,礼来选择了一条差异化收购路线,即收购拥有优秀产品线的中小型公司,通过资源互补和供应链垂直整合的并购,以期从外部获得有潜力的化合物,壮大自身的产品阵容。
2007年以来,礼来加快了并购步伐,相继收购了5家公司。2008年10月又以65亿美元收购了英克隆公司。这不仅是礼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也令其产业转型清晰可见———礼来现在上市的产品中有8款生物技术产品,去年其研发的能进入人体试验的化合物中,50%以上都属于生物制剂。随着化学制药的没落,生物制药是全球制药业的未来。礼来的步伐甚至快过辉瑞,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生物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