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大箱小包,挤在机场航意险(及其替代品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下同)售卖窗口的你,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递上机票和20元钱,销售人员也会在几分钟内将打印好的保单飞快地送到你的手上。然而,此时的你是否意识到:手上的这张保单很可能存在隐患。
近期频繁见诸报端的携程“保单门”事件,捅出了个别地区惊现航意险假保单的现象,一场涉及全国的航意险打假浪潮开始掀起。不过,业内人士称,航意险假保单并非字面意义上理解(保单本身就是假的)的那般简单。
在个别地区个别代理点销售的航意险,“表面真保单、实则假数据”——即保险公司或代理点收取保费后,却可能未将保单信息及时录入保险公司系统,此类保单形同“空头支票”同样无效。业内俗称此举为“埋单”或“吃单”,侵害投保人利益的同时,也被质疑有漏税之嫌。
是什么样的利益驱动让保险公司或代理点铤而走险?“一切源于复杂的批发利益链所引发的高额成本。”连日来,快报记者采访了个别地区的保险公司、代理点、律师和监管人士,试图揭开航意险多年来鱼龙混杂、不为人道的黑幕。本版撰稿 快报记者 毛丽萍 宁思
铤而走险
10个投保人8张保单不入账
王经理所在的A寿险公司占据着当地航意险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与代理商洽谈合作时,他不时能听到代理商提到“其他保险公司开出的手续费比A公司高很多”的说法,而最高的竟有18块之多。
王经理有些不解。“如果真如那些代理商所说,那保险公司哪有赚头,20块保费,18块给了代理商,剩下两块都不够支付营业税和准备金的。难道有猫腻?”
他口中的猫腻,多指“埋单”、净费入账,甚至假保单。具体表现为:有保险出单系统,但代理商脱机打印保险单;投保人的信息和数据,没有录入或延迟录入保险公司的系统;只有保险打印模板,套打保险单;同一个保单流水号,却由几个人共同使用。“这些保单基本不可能生效。”
“目前净费入账的现象不多。”某研究航意险市场多年的律师举例说,一份航意险卖给投保人是20元,给中介代理商的手续费15元,保险公司把扣除手续费后的5元作为保费收入计入账内系统,这就是“净费入账”。一家保险公司内部人士称,“目前监管部门在这方面查得较严格,只要一查账目就一目了然,大多数公司都不敢这么操作。”相对来说,因为事后可能无账可查,个别地区的个别保险公司或代理点更倾向于“埋单”操作。一家寿险公司业务员直言不讳,当初和代理商谈的手续费是16元,因为10张保险单才收回40元,够两张保险单入账,所以个别保险公司或代理商会从10个投保人中任选两个客户录入电脑,其余8张保单则不入账。这样一来,卖出10张保单,却只要缴2张保单的税。
投保人在代理点购买保险后,代理点不会留下任何记录,唯一能够证明已投保的是客户手中的保险单和保险公司的记录。由于航空意外事故出险的特殊性,保险单可能随同投保人带上飞机,很难在事故发生后完整保存下来,所以保险公司进行事故理赔时的唯一依据是电脑投保联网系统上的记录,如果未将保单信息录入联网系统,则投保人家属是否能顺利拿到理赔金,还是未知数。
对接漏洞
系统传输需几天甚至十几天
保监会2007年9月发布了《关于加强航空意外保险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称,各保险公司销售航意险必须实现内部电脑联网、电脑出单和实时管理,确保客户信息资料能完整及时地记录在业务管理系统。
上述人士对记者说,“电脑出单、电脑联网和实时管理”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航意险出单信息必须实时进入保险公司控制、管理且物理存储在保险公司的数据库;二是航意险原始保单信息必须于“当天”进入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
对于“当天”的理解,保险公司则有不同的理解。据另一知情人士透露称,事实上,全国范围内不少航意险(及其替代产品)的信息通常在业务完成后的“一段时间”才由代理点向保险公司系统传输。而“这一段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十几天,或许当保单信息被采集到保险公司时,保单甚至已经过了有效期。
有消费者反映说,其在个别地区的代理机构购买了一份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当其以身份证号码及被保险人姓名的方式打电话咨询保单事项时,却被告知查无保单。“后来去证实后才知道,原来并非假保单,而是代理机构没有及时将保单信息资料完整准确导入保险公司相关业务和财务管理系统,也就是代理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没有实现电脑联网、系统对接。”
假保单事件的频繁曝光,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所警惕,查询保单真假的意识顿时上升了一个台阶。不过,据一家保险公司的中层人员介绍说,个别保险公司专门开发了两套航意险系统,俗称“阴阳系统”。阴系统中所有售出的保单都录入在内,主要对外便于消费者查询;而阳系统主要对内,真正与保险公司的财务系统进行对接,记录了“埋单”后的数据。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大部分保险人士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