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控于3月9日被调入恒生指数股,机构因此被动加仓,接下来走势会胶着
理财周报记者 汪江涛 张伟湘/文
从33港币到站稳40港币,汇丰控股(00005.HK)只用了两周的时间。
而就在这两周,汇控这头“大象”经历了无数的怀疑和不信任,买它的投资者观望情绪蔓延。
3月20日,是汇控股东大会通过供股计划的翌日。一名香港本地物流投资管理公司的主席,在电话中对理财周报记者说,“对于汇控,就看你要不要再赌一把?”
“养老股”的难关
对于汇控,香港本地人都有一股浓浓的情结。从市值规模——截至目前5000亿港币来看,汇控是香港岛的大蓝筹,投资者亲切地将其称为“大象”。
香港媒体对于汇控的关注从来没有减弱。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这只蓝筹股带给他们的是许多“难堪”。
就在日前,汇控被挤出全球总市值前十大上市公司之列,其目前65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距离第十名美国强生公司的1400亿美元,尚有很大距离。
2月份以来,汇控的噩梦加剧。其时,汇控股价跌到60港币附近,创下十年间新低。这家于1865年在上海和香港成立,并于1990年代开始国际化扩张的银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意见分歧。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投行,都纷纷下调汇控目标价格。
香港本地《南华早报》的一篇报道开头就曾提出疑问,汇控这头“大象”失重了吗?
该报引用一名79岁的股票经纪人David的话说,“我会继续向客户推荐汇控,许多客户持有汇控超过30年,从来没有让我出货。”David解释说,汇控一直有很好的经营管理和较好的红利政策,过去近几十年的情况表明它有能力处理危机,并且给它的股东带来长期回报。”
过去10年间,汇控积极扩张,在国际市场实行多元化战略。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汇控在2003年以1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Household International(汇丰融资)。而到了今年3月,汇控宣布将结束汇融的消费贷款业务。
3月20日,香港本土一家物流投资管理公司的主席,对理财周报记者如此讲述他眼中的汇控前景:汇控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已经有许多人投资汇丰了,它的供股权相当于再向投资者要钱,给还是不给对于投资者是个问题。要是不给,“大象”就倒下了,但给了能否渡过难关仍是一个问号。
这位从事实业的精明的香港人说:“我个人认为目前的股价不适合投资,我身边的朋友也持观望的态度。”
“等它翻番再卖”
3月20日午市收盘,汇控报41.55港币。一名在港股市场浸淫多年的广州私募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说:“我前几天在35-36港币的价位买进10万股汇控,准备等它涨到60-70港币的时候再走。”该人士分析说,大幅度的调整已经差不多了,机构想在目前的价位稳定一下股价,“长远来看,汇控在目前价位上翻倍没有问题。”
“供股之后,汇控的资本金充足率获得保证。加上其银行业务长期以来形成的龙头地位,经过这番阵痛,汇控可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外一名广州的资深港股投资者也表示,汇控遭遇低价,不是经营出了问题,而是外部大环境使然。
而一名在内地开展业务的香港大型券商经纪人则表示,他的客户早在去年9月份就卖空了汇控。
“相较来说,香港本地人喜欢汇控,而内地投资者出手的不多。因为买一手汇控要16000港币左右,他们更倾向花几千元,去买中铝、联通、电信等红筹。”对于汇控前期逐步攀升的走势,该经纪人分析说,“汇控于3月9日被调入恒生指数股,机构因此被动加仓,接下来走势会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