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东星航空被中国民用航空局暂时停运。之前,东星航空给中航集团的一纸“严正声明”言辞激烈,拒绝出售东星航空给中航。
令业界感到扑朔迷离的是,“停飞”消息传出后,东星航空总裁兰世立及几位高管忽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失踪”、“配合调查”甚至“被监视居住”等传言在坊间四起。
武汉市交通委员会相关人士一再强调,“停飞”与东星和中航集团的收购谈判并无必然关系。“目前主要是维护员工稳定,同时可能尝试从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委屈
对于“停飞”,喜欢表达、行事高调的兰世立并未有任何声音发出。
武汉市交通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覃诗章介绍,这次东星航空公司航班“停飞”是暂时的,以后还要寻求解决途径。“停飞”主要原因是东星航空欠债太多无力偿还、公司内部管理薄弱等。
一位知情人士认为,尽管“停飞”的理由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东星拒绝出售的“严正声明”,“停飞”未必来的这么快。
在这份“严正声明”里,东星提出了拒绝与中航合作的原因:“一是中航集团与东星航空因为思想理念和做事方法差异较大,与其难以合作;二是因为东星航空规模太小,中航集团太大,难以形成商业合作的基础;三是因为东星航空的经营理念与其难以达成共识。”
“这份声明估计使政府部门大为光火。”上述知情人士指出,2008年年底,兰世立感到经营困难,曾主动找到中航集团寻求出售。但由于担心难以成功,遂请政府出面牵线搭桥。武汉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先后介入,以为将要大功告成时,东星却又不卖了。
对于东星突然翻脸、拒绝出售的做法,中航集团也很不满。“应他(指兰世立)的要求开始谈判。中航是一家讲诚信、负责任的企业,我们一直按照依法合规的原则推进谈判。”中航集团宣传部门负责人季洪全指出,此前兰世立对于出售东星航空极为迫切和主动。
“东星航空董事会并没有跟我们直接沟通,就发出了声明。直到目前还没有收到对方的正式答复。”季洪全表示。
强制收购?
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最初东星和中航的谈判还很顺利,中航集团看中了武汉市场,东星也能获得现金流,是一件双赢的事。”上述知情人士说,兰世立当时非常高兴,他感到中航是一个很好的买家,最有实力收购东星航空。
随后,中航集团派出了财务、浙江地区的高管到东星,双方的整合似乎步调一致,一切迹象都显示谈判进展顺利。
这位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力促此事,湖北省政府为中航集团进入湖北市场开出了优厚条件。3月10日,双方就共同打造武汉航空枢纽签署框架协议。
“尽管政府部门和中航集团都称这个协议与正在进行的收购谈判没有关系,但这相当于是两者之间有了某种默契:你来收购东星集团,而我将许以扶持的优惠政策,支持你在武汉发展。”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令兰世立感到形势对自己不利。
另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于,在2009年两会期间,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航集团总经理孔栋曾透露,收购东星航空100%股权的交易事项将在本月内完成。“孔栋一向是个很谨慎的人,之所以敢这样对媒体宣称,就意味着已经基本定型了。”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两个重要事件,让兰世立感到自己的谈判筹码正在丧失,大有被政府部门和中航集团抛开一边的感受。
随后东星航空于3月13日晚间发出了令业界瞠目的“严正声明”。
价格是主因
“兰世立和东星走了没有退路的一着棋。”上述知情人士称,令兰世立最终走这着棋的根源在于,不能接受中航的报价。
对于中航的收购价格,有说法称最后评估价是1.6亿元。而另一个说法是,中航集团欲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强买”东星股权。
上述知情人士称,东星目前的状态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资不抵债”。“在此背景下,中航集团若以净资产收购,价格东星无法接受。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航集团也不太可能以高出净资产太多的溢价来收购东星。”
即使是1.6亿元,也与兰世立的想法相差甚远。来自中航集团一位参与重组东星航空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兰所开出的价格,他们认为“比较离谱”。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兰世立之所以对出价存在较高预期,主要原因是高盛曾在2008年与东星接触入股事宜,其当时的出价令东星对公司估值相当乐观。
一位熟悉此事的航空业资深人士称,高盛当时有意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东星约25%的股份。如果按此推算,东星航空当时的估值价约为4亿美元。
就在高盛收购将要完成时,孰料受经济危机和油价剧烈波动影响,国内外航空市场在去年急转直下,规模小、融资难的民营航空更是苦苦挣扎;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令众多境外投资方收缩战线,高盛投资东星没了下文。
“但高盛的估值明显提高了东星的心理价位。”上述航空业资深人士如是说。(本报记者柴莹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