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员减运力 跨国航空巨头“吐血”续命
航空公司亏损几乎已经不是新闻了,但当一向业绩稳定的香港国泰航空日前呈上一份亏损高达85亿港元的财报,业界还是吓了一跳。国泰航空主席白纪图(ChristopherPratt)称,目前无法预测形势可能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出现好转。未来几个月市场需求和收益可能还将继续下滑。
亏损的不仅仅是国泰,达美、法荷、英航,也难逃厄运。怎么办?再难也至少得活着。在这样共同的认知下,减运力、裁员、降价、减少销售环节、加强公司间合作,甚至推出“吐血价”机票,所有跨国航空巨头都在抓紧忙活着。
业绩跌跌不休
国泰航空公布的2008年业绩曝出10年来首次亏损,且高达港币85.58亿元,令负债比率升至20年的高位66%.公司表示,上半年处于极高水平的油价和下半年因环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客货运需求急跌,对财务业绩造成了不利影响。
白纪图称,今年将是极具挑战的一年,预计客运及货运需求继续疲弱,而假如油价维持现有水平,燃油对冲合约亏损虽然将不及2008年的水平,但预计仍旧会产生。
亏损的不仅是国泰航空。全球最大航空公司美国达美航空早前也宣布,第三财季由上年同期的盈利2.20亿美元转为净亏损5000万美元。欧洲最大航空公司法荷航空也发布了类似的亏损,原因是长途高级客运与货运需求减弱,以及对油料套保损失。英航则预亏1.5亿英镑,难看的财报将在本月底发布。
只有德国汉莎航空业绩稍好,全年实现利润5.99亿欧元,但这一水平仍较2007年倒退64%,并低于预期的6.74亿欧元。
减员减运力排危机
很显然,航空公司的损失与经济危机的进程一直相互佐证。“航空业正处于危机之中”,白纪图表示。
为了抗击糟糕的市场需求,航空公司最普遍的做法是削减运力。国际航协IATA数据显示,过去5个月中已有652架旧飞机停飞,相当于每月有超过130架飞机停飞,停飞数量约占全球机队规模的2-3%.但与此同时,仍有441架新飞机投入使用。今年1月,全球航空公司共停飞73架飞机,并提高了燃效,但客座率依然下跌约3%,预计航空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恶化。
运力削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旅客出行。上月,新航宣布运力将减少11%,公司逾100架飞机将有17架暂时停飞;达美今年也计划削减10%的国际航班,其中往来美国和欧洲的跨大西洋航班将被削减11%-13%,往来美国和亚洲的跨太平洋航班将被削减12%-14%.美国航空也可能削减航班,而今年早些时候其已宣布削减9%的国内航班和2.5%的国际航班。在中国航班方面,澳大利亚航空便宣布将取消每周2班从墨尔本飞往上海的航班,及每周3班从悉尼飞往北京的航班。
受运力削减影响,达美计划在2009年实施自愿员工离职计划,未来几个月内,预计将有约2100名达美航空员工自愿离职。国泰则向员工提供了无薪休假机会,并推迟建设一个新的货运站。但这可能还不是全部。国泰航空行政总裁汤彦麟(TonyTyler)在业绩发布时吹风说,“员工费用在我们成本中占很大一部分,我们可能还会提出更多要求。”
跌破眼镜的价格战
除了内部挖潜,航空公司在持续走低的客座率面前,也不得不祭出优惠大旗。从北京、上海、广州出发的欧洲及北美线路经济舱价格,几乎只有往年的一半。就连一贯以商务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加坡航空,也在头等舱推出六折优惠。英国维珍航空,更在由香港-伦敦线路上推套票,往返加一晚伦敦住宿仅需2390港元,令人跌破眼镜。
中国国内航空公司也参与到了这场价格战中。如南航日前在国际航线上推出的“X99”活动,中国与东南亚、韩国间直达航班单程199元起,往返同价;而中国与欧洲、美洲等地间的直达航班单程1199元起,往返同价。
这样的低价自然是乐坏了旅客,但对于航空公司提高客座率真的有益吗?澳大利亚最大网上零售代理之一的Webjet董事长戴维·克拉克日前批评称,航空公司应适可而止,不要等到最后大家鱼死网破。“许多人仍然有经济能力出游,但却都等待航空公司给出更低的票价。市场是在收缩,但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现行票价已经低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东方航空董事长刘绍勇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反对过度的价格竞争,应使票价保持在与成本相对应的水平。
找机会
不想“吐血”到底,看谁能有奇招
航空公司当然也不想把“吐血价”进行到底。为减少中间环节费用,不少公司都在加大网络直销的力度,使销售尽可能扁平化。最为明显的事例便是,携程、艺龙等网络代理渠道,最近都被航空公司指指点点。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邹建军表示,不景气时期的最大变革在于重组。但即使在没有发生并购的航空公司间,也不再以竞争为主题,而是进行了代码共享等合作。甚至还有一些航空公司开始审视原有的联盟战略。如在美国西北航空与达美成功合并之后,美国大陆航空为巩固并提升市场地位,不惜以退出天合联盟为代价,与美国联合航空开展广泛合作,统一两家的全球航线网络和飞行服务,并加入星空联盟。
本报记者 董珺 实习生 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