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去年以来的大幅度调整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近一个月来走势趋暖,这不禁令国内投资者对当前A股市场上最大的权重股即中国石油<00857.HK><601857.SH>
多看上几眼
自登陆A股市场以来,曾有“全亚洲最赚钱公司”美誉的中国石油二级市场上的疲软走势令多数人大跌眼镜。仅以上市以来的股价波动区间为例,中国石油最高价为48.62元,最低价为9.71元,这意味着该股最大下跌幅度达到了80%。截至上周收盘时,中国石油报10.61元,距其历史最低价(9.71元)也相差无几。可以想见,当中国石油这只“巨无霸”再度下沉之后,A股市场也许又将面临抉择。盘面显示,中国石油上市日时的上证综指尚处5300点高位,而上周末,上证综指已经滑落至2100点一线。
业绩评级“中性”
那么,在周边市场原油价格趋暖的背景下,中国石油股价能否有所起色,并结束上市以来的单边下跌之势呢?根据中国石油2008年中期报告,原油价格变化对该公司业绩并不产生绝对的“正相关”影响。
根据2008年中期报告,中国石油2008年中期的营业收入基本由勘探与生产、炼油与销售、化工与销售、天然气与管道等业务构成,相对来说,勘探与生产业务的毛利率最高,达到了62.23%;公司天然气与管道业务的毛利率也不差,达到了29.86%。但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最高的炼油与销售(占81.34%)的毛利率较弱,该业务2008年中期的毛利率为-5.57%、2007年度的毛利率也仅为3.9%。
根据银河证券分析师李国洪分析,以原油价格测算,中国石油的最佳盈利区间是在原油价格处于75~85美元/桶,目前40美元/桶附近的原油均价已经逐渐远离公司最佳盈利区间。就目前情况看,在没有马上推出诸如股指期货等特大型政策之前,对中国石油维持“中性”评级可能是“众望所归”。
股价表现“中庸”
事实上,市场对于中国石油的估值与前者在A股市场上的地位有关。
分析中国石油上市以来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发现,在2007年之前,中国石油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基本被保险机构所把持,只有嘉实沪深300指数基金等少数公募“染指”该股。但自2008年一季度以来,公募基金加大了对中国石油的参与力度。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其他指数型基金如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50指数基金以及非指数型基金中的华宝兴业行业精选、易方达科讯相继进入了中国石油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
需要提醒的是,在目前沪深两市的主要成份股之中,中国石油的流通市值并不是最大的,这也导致了公募基金对该股的“关照”力度并不强烈。以上证50指数为例,该指数的50只成份股之中,中国石油上周五的流通市值仅仅名列第14位,在该股之前,有一大批金融股,数目达到了9只。对上证50指数最能发挥影响力的前3只个股都是金融股,按流通市值排名依次是招商银行(600036.SH)、中国平安(601318.SH)和中信证券(600030.SH)。
上述情况意味着,即便中国石油能在上证综指这样的综合类指数中“呼风唤雨”,但在当前条件下,作为A股市场上最为主要的机构投资力量,公募基金尤其是那些指数型基金仍旧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金融股板块上。而就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自今年以来,中国石油的表现平平。根据Wind统计,中国石油今年以来上涨幅度为4.33%,在上证50指数的50只成份股之中只位居42位,且跑输上证综指超过11个百分点。即便放在同期沪深300指数的300只成份股中比较,中国石油今年以来的上涨幅度也只在267位,且跑输沪深300指数4.47个百分点。
显然,尽管中国石油在大盘阶段性低点的产生过程中“如影随形”,但指望该股出现超额回报则相对困难。相对“中性”的业绩评级,以及主动性机构投资力量偏弱,令中国石油这只“大象”尚处于随波逐流、默默无闻的状态。换个角度看,当以“保险系”为首的机构投资者有所“淡出”中国石油流通股股东名单之后,二级市场主动的机构买方力量能否继续领A股市场“第一大权重股”的情,这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