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
新浪与分众合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业务叠加,他将引导新浪走向另一个方向,即线下媒体领域。这片红海江南春艰难上岸,留给曹国伟的将会是机会还是梦魇?
并购是机会还是梦魇?
分众为什么有如此高的盈利却市值不如新浪?这里不妨引述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反思金融危机文章《好与坏》里的一段话:“盈利很容易被认为都是好的,可有些盈利是坏的。直接的例子还是今天的次贷。华尔街风光的时候,结构性融资和投资的部门是盈利大户,资产和回报都在不断地膨胀,也就酿就了今天的灾难。
“不好的盈利很多,如过度投机性的盈利,财务报告中调整数字带来的盈利,通过大量的应收款、存货经营带来的盈利,没有现金流支持的盈利。仅仅是因为市场行情好而自己没有持续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盈利,企业没有长期的战略性投入而仅仅通过短期成本控制所产生的盈利,这些盈利都容易让人一时陶醉,而企业经不起长期竞争和市场变化的考验。”
分众的股价节节下滑,与其增长速度的下滑紧密相关,增长速度下滑是市场原因也是分众有意夯实以往欠账的必然之举,传媒企业是以刊播为确认收入的,财务处理便利,因此大量应收款必然存在。同时分众传媒2008年三季度财报中对四季度预期大大低于华尔街的预期,导致分众传媒股价在发布业绩后创单日45.12%的跌幅。分析师认为对未来相对悲观的预期以及对部分业务前景看淡才是其股价大跌的主因。
前浪倒在沙滩上?
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预计他们的广告预算明年将会下降,其中1/4预计将比今年下降20%以上。Piper Jaffray称:“鉴于分众传媒前景难料和广告支出下滑的现状……决定将分众传媒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原因是与中国其他媒体公司相比,分众传媒的波动性更高。”分众的业绩下滑势头不减,新新浪的增长又从何而来呢?相反,曹国伟如何带动分众这个户外媒体业务实现业绩增长呢?所谓协同效应该如何发挥?
郎咸平很早就曾发表文章分析分众,并举例说明美国类分众公司的命运:“PRN是一家美国公司,1992年成立于洛杉矶。其经营的主要业务是在各个卖场和零售商店放置液晶屏并播放广告。PRN已在超过6000家大型连锁商店拥有自己的广告屏幕,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超市连锁沃尔玛、最大的家电连锁百思买等等。但PRN的发展,却似乎始终都未能非常成功。PRN早在1992年成立,而直到2005年尚未能自己上市,被一家叫做Thomson的广告公司所收购。而这次收购之后,Thomson的股价却持续走低,几个月内下跌了近20%,而截至2006年11月初,更跌至了2005年初水平的不到60%。可见,市场并不认同PRN的盈利能力。”今天再回头看郎教授的这个例子,更为新浪捏了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