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
凡是长了一张LCD的脸就能成就分众的神话?健康传媒、易取传媒、分时传媒这些强调渠道占有的被业内称为“类分众”的新媒体如今疲态尽显。
时光倒回一年前,我们看到的是:楼宇展架媒体易取传媒获得IDG第二笔融资,融资金额达1300万美元,并已有第三笔融资计划,计划2009年第二季度在美国上市。
彼时,市场散布的传言是:同类型的炎黄健康传媒宣布分众传媒将投500万美元,而在此之前,它曾获得包括软银赛富、崇德基金投资等机构在内的共计3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及互力健康传媒将融资6000万美元。
然而,当风投们捂紧了口袋,繁荣的市场便也一去不复返。“不生即死,除非资本市场突然好转。”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张树庭这样总结今年的市场。
到达率之惑
2008年10月底,炎黄健康传媒内部上演了“先有公司顾问炒掉CEO的短信,后有CEO解除公司顾问的声明”的戏码,公司管理层与投资方的过招被炎黄健康传媒的内部员工视做“地震”。
“地震”只是双方的互相角力。实际上,“收不抵资已是渠道媒体发展经营中的最大阻碍。”张树庭说。
前面提到的易取传媒、炎黄健康传媒只是2007~2008年众多“复制分众”公司中的冰山一角。在分众传媒2005年7月美国成功上市后,江南春的财富样本吸引了一大批媒体。包括电梯液晶媒体商华语传媒、厕所液晶渠道的亮角落传媒等都获得了融资,它们的共同点是讲同一个故事——“我们就是下一个分众,下一个江南春。”
资本催生了创业者的盲目与冲动。在成功获得两轮融资后,炎黄健康传媒开始全国扩张和抢跑,其CEO赵松青当时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现在是跑马圈地的时候,是拼速度的时候。过去一个月,我们收购了11家公司。”
“这个行业的增长是建立在对平台抢单的情况下,疯狂略地之后就会遇到瓶颈。因为这类媒体只能提供平台,却不能提供内容。”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行业研究部分析师许彬指出。
对于一个媒体,内容是它所必须具备的属性之一。内容可以留住用户,当媒体的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谈及媒体的价值。内容上的缺失,使得渠道媒体一直备受诟病,但他们往往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做内容比较麻烦,不如广告来得直接”。
同样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广告到达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渠道类媒体在受众群体细分上有一定优势,但对广告主而言,更关注的是在投放基础上有多少到达率,这些对于渠道媒体来说是没办法监测的。”许彬说。
在渠道媒体市场,悬而未决的事情似乎有很多,以至于现在来看,多少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比如他们从未认识到改变广告主的投放习惯需要时间和难度,总让追求速度和广度的口号凌驾于现实之上。
现在,分众似乎已经开始有所警醒,据一位4A广告公司人士透露,分众有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各大广告公司的竞争对手,因为它们现在正在努力向创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