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璇发自上海
3月12日,本报记者获悉,港交所高层行政人员3月11日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暂时撤销收市竞价时段(又称U盘时段),改为之前沿用的最后一分钟抽取每15秒报价计算收市价。预期这一办法将于3月23日汇控配股权上市买卖前实施。
对此,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3月12日回应称,是否取消竞价时段,目前港交所正在讨论,相信会在适当时间公布决定。
收市竞价机制争议再起,源于3月9日汇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控)股价在收市竞价时段的异动。当日下午4时过后的9分钟内,汇控的股价一直稳守于37港元,但就在最后3秒钟,股价突然急挫,由37港元跌至33港元,创下汇控近下14年来的最低收盘价。
纠结的收市价
港交所于2008年5月26日起实行收市竞价机制。但新机制实施后,每当有大型指数重整,收市竞价时段就曾多次出现股价大幅波动,个别股价被大幅拉高或拉低,引发业界强烈争议。不少市场人士要求取消该机制。
香港证券及期货业职工会会长王国安曾表示,收市后竞价时段的原意是降低收市时的大幅波动,但现行收市竞价机制反而使市场波动加剧,因此,要求当局停止有关机制。
为何会如此纠结于个股的收市价格?据了解,收盘价格的高低往往反映出市场资金对某只个股的关注程度,有预示下一交易日演绎方向的功能。
事关如此重要的收盘价,经过多方争议,港交所已于2008年11月发布咨询文件,就收市竞价时段引入价格限制提出方案。2月13日,港交所正式公布于收市竞价时段引入2%的波幅限制,即收市竞价时段的上下波幅,须在下午4时收市价的2%以内。该限制定于6月22日实施。谁能预料新规还未实施,又有变数出现。
理想的交易机制
目前,包括内地沪深两市在内的各个证券市场的开盘价格大都采用集合竞价机制。收盘价则各有不同。沪市采用的是最后1分钟的交易加权平均作为收盘价,深市与香港相同采用收市竞价制。收市竞价制度是一个国际公认较为有效的机制,目前世界上不少主要交易所包括纽约泛欧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交易所等均采用此机制。
招商证券(香港)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市竞价体制是一种理想模式,它假设参与者能够运用其市场力量推动股价向合理价值靠近,但这只是一种理想模式而已。”
“收市竞价机制被认为,可避免因收市前个别及少量偏离市价的成交盘,从而避免收市价偏离市场实际情况。这个优点无疑是港交所力推收市竞价制的初衷。但这个功能只针对国外成熟市场而言。对香港这个看似与国外市场同步,实则传统的市场而言,这个机制并不合适。”温天纳认为,香港市场的深度不足,大户和散户的实力过于悬殊,而且指数太容易受少数大盘股的走势影响。“下午4点之后的10分钟里,不能算是完全公开的市场。因为这个时间段参与竞价的散户投资者非常少,一般只有10%的投资者会参与,而这些参与者中,基本以拥有庞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为主,大资金的对倒将使股价波动更加剧烈,增加了股价操纵的几率。”
而对于收盘竞价机制取消与否的争论,温天纳说:“港交所已经正式公布收市竞价时段引入2%的波幅限制,从这个角度来说,收市竞价体制已经名存实亡,没有过多争论的必要。”
【相关链接】
所谓收市竞价制,是指在收市后的10分钟,交易所将买卖双方输入的买、卖盘价格,以特定准则取其平均数,并最终以该平均价确定收市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