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售青啤的下一步,或继续收缩中国阵线
昨日,百威英博中国总裁程业仁出现在百威英博佛山公司正式开业投产的开业典礼上。这是AB与英博合并后,新公司高层第一次公开露面。但与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的开心雀跃相比,这位原AB中国总裁面色多少显得有点凝重。
新公司投产后,百威英博旗下产能又增添了26万吨。此外,伴随着其余2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届时,其在佛山的产能有望扩展到80万吨。这意味着,在兵家必争之地的广东,百威英博将布下一枚有力棋子。
然而,也许一切进行得不会这样快。伴随着此前对青啤股权的抛售,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强调以及将并购目标锁定中小企业,种种迹象显示,百威英博在中国的阵线正暂时收缩。
区域竞争与争夺更激烈
尽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程业仁表示,公司人员的组织架构在AB与英博合并30天之后就已经确定了,两家企业互补性很高。但正如一对先结婚后恋爱的夫妻,显然,双方的磨合仍需要一段时期。
这一合并壮大了双方的力量。从公司业务分布图上看,合并后的百威英博拥有哈尔滨啤酒下面13家啤酒厂,并在南京、浙江,以及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连成一片。而从品牌上看,囊括了百威、哈尔滨啤酒、雪津、双鹿、KK、红石梁、白沙、牡丹江等众多品牌,以及进口代理品牌的科罗娜。“大家看到这个品牌本身的整合优势是互补的,接下来可能是要做一些品牌整合的东西。”程业仁表示,未来将以百威、哈尔滨啤酒和雪津啤酒三个重点品牌为主导,实现在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的优势组合。
但事情或许并非如1+1=2般简单。记者了解到,前英博在中国的品牌多局限于区域,而前AB则一直以全国性品牌形象出现。在商务部对英博并购珠啤、燕京、雪花、青岛四品牌设限后,行业格局基本稳定,对啤酒企业来说,大的俘获对象几乎不再存在。“这意味着区域间的竞争与争夺将更加激烈。”一位啤酒企业高层向记者预测。“分散的区域性品牌并不合理,很容易被其他品牌所蚕食。”中信证券分析师薄官辉向记者表示。
此外,鉴于啤酒行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规律,AB公司此前一直以百威的形象出现,眼下如此分散的品牌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或也将造成不利影响。
强调盈利而非市场占有率
种种迹象显示,百威英博在中国的市场策略或将转为收缩。而这或许是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策略。
抛售青啤股权是其表现之一。两月前,由于受青啤坚持中国品牌的经营战略限制,双方无论是股权层面还是经营层面的合作上都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百威和青啤的高端定位有直接冲突,中低端的地方品牌在浙江、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也有正面竞争。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英博最终选择将旗下青啤这一被普遍视作成长性良好的公司变成真金白银,公告将青岛啤酒19.9%的股权转让给朝日啤酒,作价6.67亿美元,用以偿还并购AB所承担的借款。本次转让之后,英博撤出在青啤的两名非执行董事,改由朝日派驻。
而对盈利水平的强调,也引发了猜想。“怎样把这个市场做大,同时提高我们的盈利水平,将来成为中国盈利水平最高的酿造商。”在新闻发布会上,程业仁多次强调企业盈利水平。“眼下企业需要的不是提升利润,而仍是提高市场占有率。”薄官辉表示,如此强调盈利水平,或许意味着急剧的并购后,公司有收缩阵线的意愿。
上述决策,记者未能从公司层面获得证实。而薄官辉认为,即便是收缩战线,应该也只是暂时性的,中国的啤酒市场占国际啤酒市场半壁江山,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对外资来说仍具强大的诱惑力。
尽管如此,程业仁透露,未来并购将选择与公司在渠道等方面能优化、融合的中小企业。但多位企业经营及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收购10吨以下的企业“并不赚钱”。这意味着,树大招风的百威英博未来的猎物,将不再容易挑选。
本报记者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