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冻”就一个字!全球经济可谓极度深寒,哀鸿遍野;骋目之处,有的内部重组、战略调整,有的战线收缩、业务外包,有的赖上政府、有的傍上银行,有的降薪、有的裁员……也有的,借机大行并购之道……
辉瑞680亿美元鲸吞惠氏带来的巨无霸示范效应发威,业内预言的医药界并购整合浪潮果然兑现。
北京时间周一晚间消息,美国制药巨头默克公司(MRK,在美国以外地区被称为默沙东)宣布,将以411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美国先灵葆雅公司(SGP)。
事实上,近年来在医药界奉行垂直并购(一家大型制药公司购并一家小型生物制药公司)的做法,而避免大型公司之间的“水平并购”,但如今,在辉瑞之后,这一方式再次现身江湖。
中国区整合尚无时间表
根据交易协议,先灵葆雅股东所持每股股份均可获得0.5767股的默沙东股份加10.50美元的现金,其中的现金部分将来自于默沙东现有的98亿美元现金余额,以及摩根大通承诺提供的85亿美元贷款。该交易对先灵葆雅的估值为每股23.61美元,较该股6日收盘价有34%的溢价。交易完成后,默沙东股东将拥有合并后公司约68%的股份,先灵葆雅股东将拥有其余部分。
不过,美国股市对此项收购的反应与辉瑞收购惠氏时相似,并不那么乐观。默克股价周一早盘一度下跌8.05%以上至20.91美元,先灵葆雅股价上涨14.8%至20.24美元。
默克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Clark)表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裁掉大约15%的员工,且大部分将来自美国之外的地区。
默沙东中国昨日声明显示,合并将集中两家的研发力量,扩大产品线,并节约成本。“双方在产品种类以及产品线方面具有的高度互补性,默沙东和先灵葆雅致力于一些相同的治疗领域,包括心血管、呼吸系统、肿瘤、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免疫以及女性健康等。”该声明还称,合并将有助于实现默沙东的另一目标———扩大全球业务,尤其是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上的业务。合并后的公司的海外收入预计增加50%以上。
那么,两公司合并后,中国区的整合将在何时展开?是否受裁员影响?该公司表示“合并刚刚宣布,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现在谈论在中国的详细方案还为时过早”。业内人士透露,类似这样的全球并购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来消化完成,涉及到中国可能最少要1年后。
并购浪潮事出有因
今年由辉瑞带头掀起的制药界整合浪潮并不纯粹为了资本市场的逢低吸纳,而是有其现实难处。一方面宏观经济条件不断恶化,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跨国药企拳头产品专利将在2010年左右陆续到期,届时都面临着利润大幅缩水的困境,加之化学新药研发越来越难,而美国FDA对新药审批及上市后的不良反应追踪却日益苛刻,美国政府对药价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各大制药公司都陷入窘境。
对于默克和先灵葆雅而言,合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意义,就是意味着每年节省35亿美元的开支。
“万络案”曾给默克致命打击。由于可能出现致死副作用,2004年9月,默克全球召回这一明星药,而且背上了沉重的赔偿负担。仅2007年用于了结美国大约5万宗与“万络”有关的诉讼,就花了48.5亿美元。2008年的处境也相当糟糕,一些畅销药,如与先灵葆雅联合销售的降胆固醇药、子宫颈癌疫苗Gardasil和哮喘药物Singulair等的销量都出现大幅滑坡。另外,在推出新产品方面迟迟没有动作,其降胆固醇新药Cordaptive的上市请求未能获得美国FDA批准。去年公司股价总共下跌了48%.
正如分析师PhilippeLanone所说:“很明显,今年是制药业大举合并的一年。未来几年中,制药公司如果想要保证其每股盈利的增长,除了合并以外没有太多其他选择。”
大规模水平并购效果难测
事实上,近年来在医药界奉行垂直并购的做法,即一家大型制药公司购并一家小型生物制药公司,而避免大型公司之间的“水平并购”———这种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颇为普遍,但现在却有很多隐患,如现金流、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文化融合等。
包括礼来制药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励达博士在内,很多医药行业高管都明确表示不愿意进行巨额并购交易,认为从历史上看这种交易的后果都很糟糕,股东价值通常都受到严重损害。
国际评等机构惠誉周一就表示,可能调降默克评等,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也将默克评等展望由稳定调降为负向。只有标准普尔将默克的评等展望从稳定调高为正向。
●近十年医药界重大并购
2009年
辉瑞680亿美元收购惠氏
2004年
法国赛诺菲638.1亿美元收购安万特,缔造出全球第三大制药公司
2002年
辉瑞600亿美元收购法玛西亚药厂,重回第一位置
2000年
英国葛兰素-威康与美国史克-比彻姆并购金额760亿美元,将辉瑞挤下宝座
2000年
辉瑞制药与沃纳-兰伯特并购金额850亿美元,辉瑞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制药公司
相关报道
罗氏再提基因泰克买价
在默克收购先灵葆雅的同一天,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宣布第二次提高对生物药品研究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的收购报价,收购金额将达467亿美元(每股95美元)。在长达八个月的“追求期”后,罗氏再次显示出对后者的志在必得。
罗氏此前已有基因泰克55.8%股份,并于去年7月报出总价437亿美元,每股89.50美元的开价,拟将基因泰克囫囵吞下,但遭拒。今年1月底,罗氏欲出低价恶意收购,但最终不愿放弃这个“金饽饽”,二次提高了出价。
本报记者 李亦菲 实习生 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