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1500人的小型公司凭什么成为年销量2400万台手机的国产手机老大,荣秀丽能否打开中国制造的未来
文/ 本刊记者 丁晓磊 申音
手机:一个每年接近2000亿人民币规模的生意,一个布满鲜花和陷阱的“死生之地”。
波导、TCL、夏新、长虹、康佳、联想、华为、中兴——这些中国制造最响当当的名字,都曾经意气风发地冲进来,又先后碰得头破血流甚至折戟沉沙。
然而在过去三年里,一个名叫“天宇朗通”(K-Touch)的挑战者横空出世,打破了产业格局。据多家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天宇朗通成为唯一挤入2008年中国市场手机销量前五名的国产手机厂商,以2400万台的销量和超过6%的市场份额,仅次于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
这是一家1500人的小型公司,没有任何深厚的品牌背景(其“天语”手机的形象广告直到2008年中才开始在电视上出现),没有什么高精尖技术(其核心芯片平台依托于国内厂商通用的台湾MTK),也没有让人一见倾心的明星产品(其最畅销的产品之一是一款俗称“老人机”的低端手机),更没有自己掌控的工厂和成千上万人的促销大军。
因为其“贴牌手机”的出身,同行们将其贬之为“山寨机王”。但高通、微软、富士康这些财富500强公司却主动与其联手,三大运营商都将其视为重要伙伴。
不妨把天宇朗通放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下进行观察:
它崛起于2006年,正是因为国内手机牌照全面放开,手机业真正成为一个充分自由竞争的产业,而天宇朗通的制度先进性得以凸显。
斯时,中国业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和生产基地。众多国外大公司长期的苦心培育和经营,造就了今天过剩的生产能力、元器件供应、研发、渠道、人才、资本等。
天宇朗通没有选择从零开始,反而聪明地扮演了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重新梳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以开放的心态选择最强的合作伙伴。
结果,在它和46岁的创始人荣秀丽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窗”。随着2.5G技术的成熟与3G、无线、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核心技术提供商之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重构。新一轮世界的形成,将会形成新一轮的联盟。当那些被市场所淘汰的大公司痛苦挣扎的时候,它也许会成为新的上位者?
正如荣秀丽自己所言,“天宇朗通是一家开放式的公司”,“我们的成长是站在一批巨人(优秀公司)肩膀上的成长,而不是站在它们后面。”
在这一轮由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冬天中,“重资产、全链条、垂直一体化”的传统制造业模式已经充分暴露了其脆弱性。天宇朗通“轻资产+集成商”的模式,又具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和可复制性?它究竟能走多远,做多大?蒙牛、分众等上一代轻资产公司,由于忽视了产业链上利益的合理分配,最后都出现了问题。
2009年1月,这位外表热情直率,内心深思缜密的“女强人”与《创业家》杂志面对面,分享了其在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独特商业哲学:
第一, 只做长线的生意,不追求暴利,开放合作,永远寻找最强的伙伴,利益和风险对等;
第二, 模式必须能够可持续增长,构建一个清晰合理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请注意:她不强调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第三, 坚持自己选定的方向和战略(彻底的轻资产+集成商),但是组织和战术要机动灵活。
数年前,荣秀丽对自己的研发人员说,“我们要做跟诺基亚一样好的手机”,几乎没有人信她。今天,她又告诉《创业家》杂志,“我们要成为诺基亚的真正对手”。并且,“五年内实现全球手机销量1亿台”。这仍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目标。
成王败寇的手机业里,天宇朗通究竟是一颗流星匆匆划过,还是会让荣秀丽的梦想成真,时间将最终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