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部部长李平
证券时报记者刘玉萍
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成立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现已成为我国航空工业最主要的中央企业。新成立的中航工业放出豪言:将挑战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计划在今后9年中,经济规模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直至在2017年跃上1万亿元的台阶。
中航工业成立后,将给中国资本市场的航空工业板块带来怎样的变化,航空工业将怎样整合旗下的21家上市公司,关于这些问题资本市场一直猜测颇多。3月6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航工业资本运营部部长、副总经济师李平。
记者: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已于去年11月整合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整合后的中航工业基本情况,尤其是上市公司方面现状如何?
李平:现在的中航工业可以说是中国最主要的航空工业产品制造商。截至2008年底,拥有3000多亿总资产,销售收入超过1600亿元。共有21家上市公司,其中有18家A股上市公司、3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但这些上市公司规模还比较小、不成体系、不成板块,还没有形成合力。目前,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仅占集团总资产的八分之一,专业也较分散、集成度较低。
记者:那么,中航工业今后在资本运作方面有哪些设想?
李平:中航工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两融”就是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三新”就是新三位一体,即品牌价值的制造、商业模式的创新、集成网络的构建;“五化”就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万亿”即到2017年挑战收入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
就资本运作方面,如何为集团战略服务?我们针对现实情况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就是用三年的时间,利用资本市场,力争完成集团主要业务和资产的专业化整合,创新航空工业新体制、新机制。
记者:这个重组力度很大,具体如何实施呢?
李平: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对各类现有业务按照专业化经营的原则,向集团公司确定的各子公司、事业部、研究院的主业集中,形成主业突出、产权结构清晰的业务板块。整合过程遵循市场化操作的原则,谁投资谁持股,专业化集中经营,同时使各利益主体的权益得到合理体现。
我们将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上市公司平台进行整合。按照集团产业发展、资本运营的规划,统筹规划上市平台,发挥现有上市公司融资、整合功能,推动资本运营工作,最终实现各专业子公司交叉持股,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全价值链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保持合理高效的资本结构。在保证核心控制力的前提下,鼓励内部整合与外部并购并举,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多方吸引投资,以集团较少的资本控制运作较多的资源,增大集团规模,努力实现高速成长、快速壮大。
我们的整合理念是:放飞思想、创新思维,利用资本运营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努力探索和充分利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以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
记者:目前贵公司资本运作实施进展的情况怎样?
李平:专业化重组方面,我们以上市公司为平台,正在实施的重组项目有*ST昌河、ST宇航、东安黑豹、贵航股份。另外力源液压定向增发已成功募集资金16.8亿。
“两融”方面,一是大力吸纳地方各类投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将航空产业的发展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珠海等成为我们的战略投资者,另有一批尚在洽谈之中。二是按照主业突出,构建完整价值链的设想正加速境内、境外并购,有一批项目也在积极谈判中,进展顺利。
记者:根据上述设想,工作量、难度都将非常大,中航工业在保障方面有哪些措施和准备?
李平: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集团公司首先要在各业务单元开展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对主营业务资产按照上市条件要求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理清各类产权关系,妥善解决财务、税收、土地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相关政策,在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将部分应用开发类航空科研院所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为集团公司下一步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工作做好准备。
集团公司还鼓励各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实施积极的资本运营策略,在经营业绩的考核中,加大资本运营工作的考核权重。实施积极的长效激励政策,大力推进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股权激励。
在加强对资本运营队伍的建设方面,我们要求集团下属各单位要把培养和引进资本运作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集团公司培训中心还定期开设了资本运营的相关课程,加大资本运营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工作。为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中航工业上市公司的现状与走势,我们还以18家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设计了中航工业指数,我们希望中航工业板块能为中国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