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4万亿投资拉动”、“10大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产业并购重组”等词汇就已经在网络上形成热议。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家更加关心的是:中国如何既能保证经济数据增长,又不减弱经济实体活力;既能拉动产业升级,又不引发过多行政干预。发生在各主流行业的并购行为似乎已经在实践中国改革的新路径。
在国务院相继出台10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国资委《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简称:《指引》)等诸多利好政策推动下,2009年国有企业之间的大规模并购重组浪潮正在暗流涌动。
长江证券研究部资深策略分析师张凡在最新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指引》发布带来了央企与地方国企和跨区域跨省市并购重组的机会。《指引》出台后,同行业间或者行业上下游间央企并购地方国企和同一央企旗下不同区域的上市子公司之间重组将变得更为便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中国有望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并购、重组的浪潮,这股力量将同时波及到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而且,在各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台的“引导”下,国有企业之间的大规模兼并和重组都势在必行。
支持梅新育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有三:首先,危机不仅压低了资产价格,而且令不少企业难以支持并寻求被收购;其次,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足以支持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最后,相关政策也开始为国内的并购融资放行。
长期研究和关注并购投资领域的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也预计:一波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正在酝酿之中并很有可能会在两三年内爆发。“即便没有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的很多产业也已经到了需要通过并购实现大规模整合的时候。”
当然,中国资本要去海外“抄底”,同样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结合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和TCL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等案例,梅新育认为,国内资本海外“抄底”应尽量避免两类风险:首先是商业性风险,如危机漫长可能超出预计;收购标的内部信息不透明,可能低估债务负担规模;企业文化融合困难等。
其次,海外“抄底”同样存在政治性风险。海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传统上划分为战争和内乱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转移风险)、违约风险、延迟支付风险5类,进出口贸易中的政治性风险还包括进口国政府禁止进口的风险。(本报记者 杨小林 采访整理)
疯狂的并购之铝业
中国铝业:天价收购
“我会祝他好运。”国际矿业巨头力拓的中国区总裁路久成得知原中国铝业总经理肖亚庆成为新任国务院秘书长之后,恋恋不舍地向这位曾经的“密友”告别。
在过去的2008年,几乎全年时间,路久成都在和肖亚庆秘密商谈一件事情——怎样能让力拓与中国铝业的关系更加“亲密”。这是中铝与力拓的第二次携手,一年前中国铝业“拔刀相助”,帮助力拓挡住另一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的收购,此后双方关系便一直“暧昧”不清。
在2008年的两会上,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中国铝业收购力拓股份的贷款方,其一位副总向记者暗示了对中铝对这种投资的支持,“很少能有机会见到这么大的投资项目。”而时隔一年,在2009年两会召开前夕,国开行向中国铝业兑现了这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