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天阔 徐丹
剥离电影业务
《21世纪》:光线目前虽然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内容制作商,但事实上产品还是主要集中在娱乐节目领域,你是否考虑过通过扩充产品线来提高竞争力?
王长田:未来有可能,其实体育我也不是不能做,当时两家电视台联合封杀光线,两个台长见面,得出了不能让光线在这个领域起来的结论。
但是做内容,在可见的未来,我始终不会去碰新闻,那是禁区。光线10年来规规矩矩,不越雷池半步,在圈子里跳舞,而且跳得不错。你说我保守也好,我是立足于自己需要,而且不要去挑战自己可能挑战不了的问题。我要对400多人负责。
《21世纪》:为什么只有电影单独剥离出来?
王长田:光线其他的内容都和电视有关,但电影和电视业务的商业模式有一点不同。电视是典型的B2B业务,而电影是B2C的,我们希望到时我们上市的时候,主营业务很清晰。而且光线一旦上市,对短期目标的追求是避免不了的,但我希望能用更加宽松的环境培育电影业务、
《21世纪》:目前电影产业里的民营公司有自己的传统竞争优势,比如华谊的内容、保利博纳的发行,光线将从什么角度切入这个市场?
王长田:电影行业里,最大的“母鸡”是发行。电影制作公司很难永远抓住最大的导演,最好的剧本,最好的影片,但发行是可以持续做好。美国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最大的发行公司。例如《卧虎藏龙》,制作方没有赚到钱,但索尼公司拿过去发行,赚了10亿多美元。所以,光线影业现在主要做的就是电影的发行。
“未来可能有自己的渠道”
《21世纪》:回归内容,光线现在是否仍有强烈的渠道情结?
王长田:新媒体,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个渠道,它还是要内容。现在也有很多移动媒体,例如公车、列车、飞机,都来找我们合作,就是因为我们有内容。未来,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渠道呢?现在不好说,电视台方面仍没有完全市场化,即使完全市场化、平等去做,我没必要一定要做渠道。电影方面也一样,就没必要自己做电影院。
《21世纪》:你怎么看待目前卫视崛起的局面,作为光线将怎样去面对?
王长田:卫视毕竟现在是主流的媒体。光线成立了一个卫视工作室,专门和不同的卫视谈合作。比如我们帮助安徽卫视完成的国剧盛典,这个节目从中午12点直播到晚上11点半,全中国收视率第一。但是最终,我们想找到一、两家紧密合作的卫视,为其提供大量的内容,光线的策划组织能力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希望这种合作也可以是“母鸡式”的。
《21世纪》:现在这样的紧密型合作开始了么?
王长田:坦白说,我们现在还是找“鸡蛋”的过程中,一是结合不同卫视的特点做相应的活动,比如辽宁卫视是主打喜剧的频道,那么光线和喜剧有关的活动,就会跟辽宁卫视合作。二是节综艺节目,我们可以帮助卫视把栏目打造好,成为非常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节目。
在中国,打造一个强势的卫视,并不要多长的时间,只要一年。我们的活动是全中国最多。
《21世纪》:你对于华友和光线的整合曾经寄予厚望,但是最终双方还是选择分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
王长田:当时的整合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做业务延伸,拓展音乐业务、SP业务;二是完成光线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个目标,因为光线迟早要上市,要融资,当时看这是个不错的机会。
但后来看,其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在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光线肯定要做长线,但别人愿意等我两年半吗?股票已经在那里了,需不需要并购和炒作呢?
对光线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SP的市场还是有的,在新媒体那一块有一定的价值,音乐方面也还有期望,但现在这两者都越来越惨了。
《21世纪》:决定合并之初是否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王长田:我的深思熟虑是交易方式的深思熟虑,但没有想到的是人的因素和市场的因素。这也给我一个启示:一个事情看起来太好,往往就有问题。
暂无收购计划
《21世纪》:光线目前是否还有进行行业整合的计划?
王长田:暂时没有,这个行业更多的是资源组合型的公司,我们是内聚型发展的公司,不是外延型。所以我们的高管队伍相当稳定,这在行业里也比较少见。别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公司不够刺激。但我们能做得比较扎实,风险比较少。毕竟这是一个从创业以来,就没有亏损过的公司。
《21世纪》:您对2009年光线业绩的基本预测是什么?很多公司的广告都在缩减。传统的媒体购买公司,会考虑把预算投入到相对便宜的网络上。这对光线的业绩是否有影响?
王长田:2009年保守估计收入是5亿。广告会是主要的盈利模式。
电视台的广告有所下滑,我们也看到。但光线的广告都是植入式广告,它是由冠名、植入、贴片捆绑在一起的,客户很难说把一部分抽掉,它还是要做宣传的。我们的广告很多还是快速消费品,它受的影响也是比较少的。
《21世纪》:您此前提到了光线可能在2010年上市,是否与搭建电视网的巨额投入有关?
王长田:上市本身就是个既定的计划,有没有电视网,权衡利弊,还是要走这条路。北京还有贷款贴息,而且增加了授信,我们现在一个亿,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刻下其实没什么融资需求,上市主要是为管理团队考虑,今年还想再看看创业板。
2006年成立的光线影业,据今不过三年的时间。在三年中,我们陆续投入将近1000万元的资金,做了共30个剧本。
2006年成立之初投入发行第一部影片《伤城》,取得近8000万的票房。2007年是三部电影,《导火线》、《铁三角》、《女人本色》。
2009年我们发行五部电影,从年初的《蝴蝶飞》,6月份的《上海寻人》,到上个月的《夺标》,这个月的证书和圣诞节的《大搜查》。这三年,我们每年票房和发行影片的增长速度都超过100%,2009年已经签约和排期的影片超过10部,票房会在三个亿以上,也可能更多。
我们做电影和其他公司不同的地方,我们是按照品牌化的路子在运作电影,例如有一部电影,是请《画皮》的导演在给我们拍《拳皇》,这是在中国流行了十年以上的电子游戏。我们已经投资的和新开发的项目都是在走品牌价值转换的路,比如《拳皇》是在中国流行十几年的游戏,现在改编成了电影。所以,当你有了版权价值,并由此进行开发和推广以后,就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国际化的合作了。
其实版权之间的转换和互动的开发价值,从话剧到电影,比如像《麻花》,从小说到麻花到电影,从原创故事到漫画、到电影、到网络游戏、到玩具,版权不同媒介之前的价值转换是非常盛行的。
如今,光线影业已经拥有的30个原创剧本,剧本本身都可以成为系列的电影。我们认为成为原创电影公司,是光线影业核心的东西。
(受访者:光线影业总经理 张昭 文章根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