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虽然还不是饮料销售的旺季,但专门经销娃哈哈产品的周锡雄还是忙得团团转。“公司6辆车全部在外面送货,每辆车一天要跑上4趟。”2000余平方米的仓库中堆满了娃哈哈产品,“3月份开始就是杭州的销售旺季,现在不压点库,到时候怕供不上。”周锡雄说。
怕供不上货的还有娃哈哈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刘智民。“苏北市场2月份已经销了3亿元,但有一半还没有发货。”刘智民说,今年娃哈哈产品的销售量大幅增长,开年就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因此公司加快了生产线建设的步伐。
同一天,在紧邻杭州的浙江海宁连杭经济区,娃哈哈的生产基地正在紧张地建设中。娃哈哈昌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晔告诉记者,这里的两条饮料生产线2007年初投产后一直满负荷生产,“2008年9月开建了两条罐头生产线,现在已经部分试生产,今年开年又动工建设两条饮料生产线。”
像这样的生产线,娃哈哈集团2008年开建了90多条,目前已有60余条投入生产,每天新增产能近1.2万吨,全部达产后将每天新增产能1.96万吨,这已接近去年每天的平均产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个机遇,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长43.6%。”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娃哈哈何以能够逆市飘红?宗庆后说,企业在危机面前“扛得住”,不是临时举措产生的短期效应,而是长期积累下的能量爆发。
快与慢
2月14日,宗庆后出现在北京的一场招聘会上,面对把娃哈哈展台围得水泄不通的求职者,他宣布今年公司将新招7000名员工,充实到陆续投产的90多条生产线上。
“由于新增生产线高度集中,新招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一线。”宗庆后说,这7000个岗位,有4000个是生产岗位,2000个是销售岗位,1000个是研发管理岗位。
一口气投下90多条生产线,大举招聘7000名员工,娃哈哈的举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相当惹人关注。
其实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娃哈哈始终坚持“小步快跑”的原则。这家在全国拥有140多家子公司的知名企业,除了创业之初为了迅速扩展产能“小鱼吃大鱼”兼并了当时的杭州罐头厂之外,从来没有兼并过一家企业,每一家子公司都是按照已有的模式新建的。这样做虽然扩张慢一点,但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产品质量,控制起来都容易得多。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在基础没打牢之前快速扩张,未必是件好事。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娃哈哈有意识地放慢脚步,集中精力打造产品品牌,构建销售网络,积累研发实力。现在,娃哈哈的品牌已经家喻户晓,而一支7000人的销售队伍把网络直接建到了绝大多数地区的乡镇一级,多年的积累还为企业储备了充足的现金流和雄厚的研发实力。
娃哈哈已经具备了“快”的能力。在公司的研发中心,长期储备着上百种新产品,一旦时机成熟,马上就能推向市场。70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再加上客户配套的销售人员近万人,这个庞大的销售网络能够在一周之内把新产品摆上遍布全国城乡的60万家门店柜台。
娃哈哈看准了“快”的时机。一方面,农村消费水平提高使饮料需求迅速上升,另一方面,竞争对手放慢了脚步。更为重要的是,宗庆后相信,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饮料这种相对廉价的商品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人们无力支付大额消费,反而会扩大饮料、食品等大众消费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娃哈哈是一次机遇。”
时机成熟了,条件具备了,娃哈哈果断地出手,大量扩建生产线,招聘新员工,就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市场的表现已经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娃哈哈在去年底销售淡季推出的一款新产品,月销售量已经突破400万箱;今年1月份,娃哈哈集团的利润同比增长了70%!
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具备快速扩张的能力,这就是快和慢的辩证法。坚持快和慢的辩证法,让娃哈哈在危机面前抢占了稳健发展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