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赖智慧)2月19日,这一天武钢集团总经理、(600005.SH)董事长邓崎琳接任中国钢铁协会会长帅印,但他仍难从武钢近期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此前两天,湖北省正式出台《关于促进武钢产品省内循环的意见》并发布细则,武钢将要忙于加大对省内市场的开拓,而国务院新近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让一边应对危机一边关注海外矿源的武钢又多了一重使命:加快重组。
“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的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武钢重组的基调,即以中南和西南地区为势力范围,加快跨地区重组步伐。
由于跨地区重组要面临中央与地方、国企与民企间的多重困难,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业绩亏损,致使武钢的重组任务异常艰巨。但邓崎琳仍表示,“《规划》的出台,给武钢带来了信心,也明确了武钢未来发展方向。”
图霸中西南区
目前,武钢集团年产钢约2000万吨,仅次于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和鞍钢集团,总资产近700亿元。其中,硅钢产品、管线钢和帘线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
但是,武钢集团也一直面临发展短板。公司矿产资源不足,目前约85%的矿石需进口,且地处内陆,交通不占优势,长江水运已由优势转为劣势,因此进口铁矿每年的内河运输成本比沿海同类企业要高出40多亿元。
以2008年为例,公司购进铁矿石约2000余万吨,从上海的海港转运到武汉,国内部分每吨成本就要100元。1吨铁水约需1.6吨铁矿石,炼1000万吨铁就需要16亿元。武钢每吨铁的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高百余元,比宝钢和鞍钢更是高出数百元。
这样的不利局面也奠定了武钢做大的两条途径:要么走向海洋,要么扩大矿源。事实上,武钢近年的重组也始终遵循着这两条定律,并将目光投向中西南,投向北部湾。
2005年1月19日,湖北省国资委将其对鄂钢集团出资总额的51%股权(合20多亿元的资产)无偿划拨给武钢;2005年12月,武钢集团与广西国资委共同出资设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国内钢铁企业的首次跨地域重组。
此次重组,武钢获得双重收益,不但扩大了矿山资源,而且还走近了海洋——防城港。位于北部湾畔的广西防城港,是我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口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防城港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按规划,防城港钢铁基地布局在防城港市企沙工业园区,一期项目规模为1000万吨,工程投资为686亿元。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662亿元;二期项目规模为年产2000万吨钢,累计投资1354亿元,投产后年销售收入1293亿元;三期项目规模为年产3000万吨钢,累计投资2049亿元,投产后年销售收入2075亿元。该项目是广西有史以来计划投资数额最大、起步最高的工业项目,也是广西最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大型钢铁基地。
2007年8月,武钢再度出手,以现金入股昆钢股份并控股,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
中西南战略使得武钢规模扩张效果明显。近几年,青山武钢本部投入400多亿元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年产能从800万吨飙升到1800万吨;鄂钢年产钢材在500万吨上下。算上柳钢与昆钢产量,目前武钢生产规模已达3000万吨。
未来几年武钢计划,把青山本部变为以冷轧硅钢、汽车用钢和高强度结构钢三大战略产品为主的精品名牌基地;让防城港钢铁项目成为体现世界钢铁工业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大型临海钢铁基地;把昆钢股份、柳钢、鄂钢培育成具有品牌特色和强大区域市场控制力的骨干企业。
围绕这三基地战略,邓崎琳认为目前要完成三件事:一是要将武钢本部打造成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二是要适度发展国际贸易,将产品向世界延伸;三是发展高新产业,推进矿石资源的开发。而目标是用三年乃至更长时间,构建起一个年钢铁产量在6000万吨以上的新的大武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