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集团因高管涉腐败窝案近乎“全军覆没”而震惊天下。古井集团原董事长、总裁王效金原为,因受贿罪入狱。今年2月初被终审判处无期徒刑。在他前后,已有十余名古井集团原高管也因受贿罪领刑。
山西新闻网3月2日讯 古井集团“掌门人”王效金的倒下和改制密切相关;其余高管则“因交代王效金的问题而交代出了自己的问题”
知名国企——古井集团因高管涉腐败窝案近乎“全军覆没”而震惊天下。今年2月初被终审判处无期徒刑的王效金,因被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提及,于2月末再次成为热点人物。
王效金原为古井集团董事长、总裁,因受贿罪入狱。在他前后,已有十余名古井集团原高管也因受贿罪领刑。
律师祁快乐曾是古井贡原总经理甘绍玉的代理律师。祁透露称,2007年,亳州市纪委调查这些高管,最初的目的是让他们交代王效金的问题,但他们都交代出了自己的问题。
改制方案曾引发职工抗议
2003年年底,王效金开始了古井的改制之路。由于产权不清、经营状况下滑的原因,其时,古井改制势在必行。
从1998年始,古井贡开始走下坡路,2000年,酿酒规模收缩,2001年,辞退了900多名农民合同工,而且从2002年到王效金落马时,古井贡职工半年生产,半年放假,放假期间,只发基本生活费两三百元。
在生产月份,普通工人的工资仍然只有八九百元,已经低于安徽省平均工资水平。
但2004年初,当王效金公布改制方案时,却引发了职工们的不满和反对。
此改制方案是“全体员工持股、管理层持大股”,即将古井集团不良资产剥离,保留优良资产,经过评估作价,以净资产为基数,转售深圳万基集团60%股权,余下40%在内部分配。
按照上述方案,古井集团普通职工平均每人将分到3万股左右的股权,副总经理以上的高层则平均分到80万股左右的股权。员工根据公布的细则计算出,王效金一人拿到1000万股股权,古井集团党委书记杨光远则获得700万股的股权。
职工认为,此种分配严重不公。2004年3月3日,数千职工聚集在古井大酒店和火车站,举着“支持改制,反对不公”的标语表示抗议。当时已经到达合肥并准备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王效金,不得不立即赶回。事态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得以平息。
国企掌门难越“59岁现象”
王效金的改制方案正是MBO(管理层收购),那时,这被视为国企改制的一道良方,因为MBO实现了“所有者”在位的产权关系。
不久,MBO引起了以郎咸平(博客)为代表的学者的质疑,海尔的张瑞敏、长虹的倪润峰等均被点名批评。
2004年8月,国资委等四部门紧急颁发了《关于开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彻查国企改制、产权转让两大国有资产流失“命门”。
当年9月中旬,安徽省国资委下发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内地市的国资部门对国企产权转让情况自查。古井集团制订的改制方案被有关部门否决。
此后,改制的主导权逐渐从王效金落到亳州市政府手上。
2005年11月到2007年3月,古井集团100%股权在合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但数度流拍,最终转让底价从10.8亿元降至9.8亿元。
曙光出现于2007年4月13日,泰国国际饮料控股有限公司终于被确定为中标候选人。
据一位知情者称,签字仪式都已经安排好了,出席的领导也已准备就绪。
但当天晚上,王效金就被安徽省纪委带走。之后,泰国国际饮料控股有限公司提出延迟签订协议。
亳州市相关部门解释说,最终没有签订转让协议的原因是“在具体合同条款上有分歧”。
一位评论人士认为,近年,国企领导人“59岁现象”,在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在国有股减持、引入战略投资者、变相管理层收购或管理层持股等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往往达不成一致。“最终的牺牲品往往是企业领导人。”
司法机关的调查显示,在改制中,王效金和收购方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