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之争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插曲事件,这些事对认识达娃之争,十分有益。
首先,达娃之争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宗庆后。在这一系列对宗庆后的纠纷中,有两件事令人“印象深刻”,达能一直攻击宗庆后不讲契约精神,但娃哈哈员工与经销商仍然坚挺宗庆后;另一件事是宗庆后辞去了合资公司董事长后,达能未能管理,而宗庆后仍让合资公司利润有所增长。
其次是达能的“强买强卖”。达能当初欲以40亿元的低价,强行购买娃哈哈非合资公司股权。后来随着纠纷的发展,双方也曾坐下来进行过谈判,或许是意识到双方合作已无法维持,达能提出要求向娃哈哈出售其在合资公司的股权。最初开价500亿元,后来减为200亿元左右。前后举动十分有意思,同样的情形,一买一卖的开价竟然是天壤之别。
第三是商业政治化。达能多次要求法国政府干预达娃之争,并且在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时,亲自把调解达娃之争作为国事议程,这实在令人意外。一桩普通的商业纠纷,竟然要惊动中法两国最高元首。不过,虽然如此,达娃之争还是难以善了,因为双方都不肯轻易让步——达能不肯提高价钱,不肯道歉,宗庆后则更是强硬,不道歉就不和谈。
最后,达娃之争打起了系列国际官司,这创造了中国企业与跨国巨头的官司之最。与此同时,法律界关于双方的纠纷的探讨也十分积极,关于民族品牌的关注也上升到新讨论境界,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外企业的合资以及对中国法律的完善,都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