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泰格并无实质性经营资产,只能出卖壳资源;沁和能源原本谋求海外上市,遇到*ST泰格正是时机
理财周报记者 吴非/文
3个月前的2008年11月25日,*ST泰格(000409.SZ)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安徽蚌埠第一污水处理厂至少在未来可预见的三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并无进行股权转让、重大资产重组以及其他重大影响事项的计划。
现在,3个月已过,*ST泰格开始重新回归敏感时期。来自市场的消息显示,这家一度被视为“资本玩偶”的上市公司,正在和一家来自山西的煤炭企业山西沁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接触。
“*ST泰格正在和沁和能源商讨重组事宜,不过具体进展还不清楚。”近日,有消息人士将这一消息透露给理财周报记者。
有过两次亲密接触
*ST泰格和沁和能源的联系因*ST泰格的前任重组方山西金业集团而起。
山西金业是山西省内一家颇有名气的能源企业,其老板张新明被外界冠为“山西首富”。金业本希望将评估价值超过60亿元的资产注入*ST泰格实现重组,但最终被迫搁浅。
不过,据消息人士透露,在这次并不成功的重组中,*ST泰格得以和同样身处山西并和山西金业有业务往来的沁和能源结识。
通过查阅公开资料,理财周报记者也发现了蛛丝马迹。*ST泰格在去年5月28日的复牌公告中称,金业集团实际控制人张新明通过山西沁和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9%)间接持有山西金海能源有限公司阳城大宁金海煤矿29.9%的股份。而山西沁和投资有限公司正是沁和能源的子公司。
显然,对于原本谋求海外上市的沁和能源来说,遇到*ST泰格也正是时机。
沁和能源网站的信息显示,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由Direct Power International Ltd(恒能国际)、沁水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晋城中嘉煤炭实业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嘉丰工业区,是一家集煤炭开采、销售、洗选加工、铁路运输、煤炭转化、新能源开发和焦炭冶炼等业务于一体的新型煤炭企业集团。
但是关于最新的股权结构,沁和能源并没有做明确的说明。不过,据记者了解,公司引进的股东有中信、首控、美国老虎基金、美国凯莱基金、香港新鸿基和巴克莱银行等。公司甚至和李嘉诚也有过谈判。
据悉,沁和能源董事长吕中楼曾在2008年年初的公司海外上市动员大会上表示,当年引入外资股东正是为了实现海外上市。
“海外上市在现在的环境下肯定是行不通了,直接IPO又要排队,不知道要等多长时间。所以,传出借壳的消息并不奇怪。”一位市场人士这样评论说。
按照消息人士的说法, *ST泰格总经理周健为了卖壳一事在一两个月前甚至专程从深圳飞往北京和吕中楼密谈过两次。而密谈地点正是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沁和能源北京办事处。
而在一财经网股吧里也已出现关于此事的零星言论,不过并无更详细的说明。而另一位来自北京某金融机构直投部门的人士也侧面回应了该传闻的真实性,“我们也听到了类似消息。”如此看来,借壳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但当理财周报记者致电*ST泰格实际控制人丰原集团求证时,集团办公室人士建议记者直接找*ST泰格。而*ST泰格董秘办工作人员对此事直接予以否认。同样,沁和能源宣传部门人士也没有承认借壳一事,只表示“不知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