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珍妮报道
2月12日的夜晚,位于石家庄和平西路的三鹿集团总部,一片寂静,寒风轻轻掠过浅灰色的水泥路面,显得越发寂寥和萧瑟,往日的喧嚣、热闹已经一去不复返。
12个小时前,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石家庄市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三鹿,用50年的时间打造的乳业帝国,又用短短50天的时间,走完了整个破产程序,“50”这个数字见证了三鹿正式从中国乳业的版图上消失。
艰辛的“拓荒鹿”
关键点:送牛买奶
1956年2月16日,散居在石家庄郊区的18户奶农,把32头牛、170只羊赶到一起,组建了“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依靠微薄的固定资产,三鹿集团的前身开始踏上奶业征程。1968年,改写三鹿历史的一位重要人物来到石家庄牛奶厂,这个人就是曾被喻为“乳业女皇”的田文华。
1983年,作为副厂长的田文华,做出了一个重大经营决定:争取国家“奶粉配方母乳课题”。这款被称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品,既为三鹿成就辉煌奠定了基础,也为三鹿带来了灭顶之灾。
由于三鹿多年研制开发的婴幼儿奶粉、母乳化速溶奶粉销售旺盛,产品供不应求;而鲜奶供应十分紧张,三鹿多年自繁自养的奶牛因受场地、饲料的限制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三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鹿领导层通过考察、调研,决定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饲料、重组的劳动力发展奶牛养殖,率先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城乡联合模式,即奶牛卖给农民,农民再把奶卖给三鹿。农民没有资本买牛,三鹿就把牛“送”给农民,让农民喂牛,让农民喂牛后用奶来还债;或者,农民可分期付款。
这种模式带动了冀中平原奶牛业蓬勃兴起,6万多农户走上致富之路。投资分析家说,该模式为三鹿集团节省了高达1亿元的投资成本。某种意义上正是成本最小的扩产改革路径。
20世纪90年代正是几大乳品企业的起步阶段。1993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了“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成立。这两家企业凭借原有的国企规模,迅速占领了全国市场。
1987年,田文华承包了石家庄乳业公司,正式晋升为三鹿的一把手。据三鹿退休高层回忆,田文华主导下的资本变革,真正让名不见经传的三鹿走向强大。
1993年,三鹿与唐山市第二乳品厂实行“产品联合”,这种贴牌生产的合作方式,被三鹿作为成功经验内部推行。据公开资料表明,在河北省11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三鹿的贴牌工厂。三鹿以品牌作为交换,收取51%的利润;三鹿再通过派驻人员对产品进行控制。
之后,三鹿又先后与北京、河南、甘肃、安徽等省市的30多家企业,进行控股、参股、合资、合作,盘活资产18亿元以上,三鹿的生产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为三鹿产品质量的控制埋下了隐患。
相关链接:
三元:吞鹿资金不成问题 战略调整或成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