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成为“蒙牛第二”的湖南太子奶,到底没能如蒙牛般赢得“对赌”却遭遇了国际资本的抛弃陷入停产。
日前,因对赌协议而退居“名誉董事长”的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在株洲市政府出资介入下重新成为企业法人。
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停产之后,太子奶开始在中、西部部分城市恢复供货。本月5日太子奶三大生产基地已逐步恢复生产,6月30日前将全面恢复全国原有市场,7月1日后太子奶集团将计划开拓新的市场。
昨日,记者从距离株洲市284公里的湖南永州市最大的超市了解到,太子奶已经开始恢复在超市供货。此前在重庆、武汉以及湖南的一些城市超市,也开始出现标志着“2009”年产的太子奶。
这个中国最大的发酵型乳酸菌奶企业又回到了4年前。但它已不再是那个资本市场的宠儿,李途纯斥资打造的渠道和网络都因财务危机而失去光彩。
自2009年2月初至昨日,太子奶恢复生产的产量已达到了日产200吨的水平;尽管这一数据无法和太子奶总体的日产能3000吨比较,但太子奶市场开始有所复苏。但在乳品行业专家王丁棉看来:“2009年应只是太子奶喘气的一年,并不代表它的复苏。”
政府出手高科奶业接管
2006年和2007年,太子奶曾经是资本市场的宠儿。2006年11月,在英联资本主导下,大摩和高盛共同向太子奶集团投资了7300万美元;2007年9月,花旗银行再次联合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合作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香港华商银行、马来西亚大众银行等六大国际财团,向太子奶集团提供了5亿元无抵押、无担保、低息三年期的信用贷款。
2007年李途纯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太子奶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的3000多个县建立了100个营销大区,拥有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和10多万个二级批发商,在县级城市的营销网络具有明显优势。
此时的太子奶太想复制蒙牛当年的成功了———李途纯希望上市成功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得到更快的发展。
本来可以借助三大投行的资金注入发力的太子奶,因投行的失诺而陷入泥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2008年10月,北京密云区工业开发区太子奶基地停产、成都生产基地停产。
继而,株洲市政府拯救太子奶的强心针,联合太子奶三大基地的其他两个所在地密云政府、黄冈政府共同出资7000万元注入。但很快,注入的7000万元很快被银行以贷款回收囊中。
在筹款、引进战略投资者无人问津“太子”的情况下,2008年11月21日,以赌钱为目标的李途纯被迫起身离开赌桌:与英联、摩根、高盛等三大投行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将61.6%股权转让给三大投行,投行答应在一周内向太子奶注资3000万美元的大饼,却没有如期到太子奶的嘴里。
至此,太子奶休克。去年11月21日,在多方筹款、引进战略投资者无果的情况下,李途纯被迫与英联、摩根、高盛三大投行签署了61.6%股权的转让协议,投行答应在一周内向太子奶注资3000万美元。即使李途纯出局,但许诺的资金却迟迟没有注入,严重影响太子奶正常的生产经营。
最终,株洲市政府强力介入太子奶运营,其通过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与株洲高科集团组建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租赁太子奶集团核心资产,组织封闭式独立生产经营。高科奶业将陆续投入生产流动性资金1亿元左右,实现恢复性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