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并未与深圳发展银行和其他银行就股权收购一事有安排。”国家开发银行昨日晚间首度就“国开行并购深发展”传闻做出正面回应。
但同时,该行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商业化改革后,国开行将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改革方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从国开行未来的战略方针和业务发展来看,国开行一直积极研究与商业银行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商业化转型的实现。
同日,深发展相关人士表示,该行未来两年即将解禁的2.4亿股必将要寻找买家,至于卖给谁,目前尚无定论。此前曾传中国平安将接盘,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并购传闻引起股价飙升
22日晚间,坊间传出国开行已将并购深发展银行方案上报银监会,受此影响,昨日下午1时,深发展临时停牌。至停牌前,深发展股价涨停至14.99元,上涨9.98%,较1月13日公布2008年业绩预告时涨幅超过58%。
此传闻同时也使得去年12月刚刚从政策性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再次成为市场焦点,其商业化转型突破也引来各方关注。
“事实上,这是买者有意,卖者有心,双方受益的大好事。”光大证券银行业研究员金麟对记者表示。
金麟认为,一方面,作为深发展的财务投资者,大股东新桥股份在限售期满后全部转手4万多亿股份的概率很大,深发展近期将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如果能够寻求到较好的战略投资者将解其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国开行在2010年失去政策性银行信用评级后,其债券融资成本将上升,如何拓展资金来源也变得越发紧迫。
依赖“国家信用”并非长久之计
国开行副行长高坚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开行改制后仍是以中长期债券融资为主的债券银行和批发银行。
据了解,国开行筹集资本除靠财政部和汇金公司注资外,主要依赖发行金融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银行间债市债券发行总量接近2.8万亿元(不包括央票),其中国开行发行的债券总量达6200亿元;截至今年1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存量达10.4万亿元,国开行发行的债券存量就高达2.7万亿元。
在2月17日召开的“国家开发银行债信研讨会”上,银监会首次明确处于商业化转型期间的国家开发银行发债将依然享有政策性银行信用等级,即国开行在2010年底前发行金融债券,风险权重仍为零。
“但这毕竟只是短期优势,一旦不再享用国家信用,其发债成本将会显著提高,拓宽融资渠道变得十分紧迫。”金麟分析认为。
“如果2010年后,国开行不再享受政府信用,那么其债券发行利率将被迫提高0.2-0.3个百分点。”某大型券商债券部研究员表示。
在中国目前金融债市场,国开行是发行金融债的主力,但转化成商业银行之后,市场担心国开行发债的信用风险随之加大。“未来,国开行可能考虑减少发债融资的比例。”上述人士还表示。
事实上,国开行去年四季度发行的几期债券,均因票面利率过高,遭受流标厄运。其中,原计划于去年11月19日发行的591.8亿元10年期债券(年利率为3.42%),因招标不足,实际仅发行了270.6亿元,流标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