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洋 发自上海
日前,日本媒体报道称,上海广电集团(上广电)正与日本夏普公司就第六代液晶屏生产合作展开谈判,原本始终坚持在日本本土生产液晶面板的夏普,未来很有可能把部分液晶面板的生产转移到上海。
双方将力争在今年夏季之前达成基本协议。如果最终能达成一致,这将是首条日资液晶面板生产线进入中国,也是夏普在海外建设的首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同时,还很可能是《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通过后,第一项具体受惠于该规划的项目。“刚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支持骨干企业建设第六代以上液晶屏、等离子屏生产线。这个政策导向为这次与日方的谈判增加了筹码。”上广电内部人士称。
作为目前国内液晶面板领军企业之一,上广电一直在筹谋产能和技术升级。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当下正是上广电再上一级台阶的最好时机。有业内人士预计,根据国务院2月18日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上广电引进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很可能会获得相应的政府资金帮扶。
“趁人之危”
去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国内电子信息行业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出口放缓、内销成绩不佳、资金紧缺、发展后继无力,眼看着按期达成国家制定的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振兴计划出台只是时间问题。
当国内电子信息行业遭遇困境时,国外同行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以夏普为例,自夏普标榜使用日本本土产液晶屏后,另一个日本电视制造巨头SONY一度感受到了来自夏普的巨大压力。在日本国内,夏普更是引起了日本国民对国货的共鸣。不过,金融危机让崛起的夏普有点措手不及。包括夏普在内的日本电器制造商去年第四季度集体亏损,停工、减薪、休假、裁员屡见不鲜。有分析显示,夏普放弃引以为傲的日本本国制造转而到海外生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然而,对于长期生产小尺寸平板产品的上广电来说,提升技术实力,打入大尺寸市场始终是不变的目标,夏普的海外战略将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就要求,中国电子要利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时机,真正下点本钱,积极引进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购买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务实灵活地收购创新型企业,加快改革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为下一个景气周期的发展打好基础。
“开门”创新
实际上,振兴规划实施后,未来3年,类似上广电的大量企业有机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措施。仅仅与3G发展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就可能享受多达6000亿元的国家投资。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王汝林就称,与传统产业优惠政策相比,此次规划惠及的面广得多,对企业要求也宽松得多。国家希望通过对重点项目的投入,驱动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进入,同时也更好地吸引中高端人才进入,从整体上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记者了解的结果,中兴、华为、等国内知名IT企业都已经开始针对振兴规划进行部署。
然而,有业内人士质疑,振兴规划的主旨思想仍是“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投资拉动为主,这种方式难以改变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不能达到真正振兴的目的。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正是缺乏自主设计而仅以加工为主的一些企业。仅仅依靠引进,解决不了创新的问题。
不过,工信部就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此次通过的振兴规划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工信部专家肖华说:“自主创新不是关门创新,更不是脱离国际电子信息技术的主流另搞一套。”针对创新问题,工信部的意见是,要有区别的进行创新。对于大部分先进技术,国内企业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在产业内量大面广的产品,鼓励集成创新。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必须集中力量,实现原创性突破。单纯排斥引进技术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如何,振兴规划不仅针对金融危机的压力给出短时期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意识到了中国信息产业存在的天然缺陷,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