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位于世贸天阶的大型韩资超市“喜买得”突然关门,老板也“人间蒸发”,包括曼克顿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的货款无人支付,引发大批供货商和员工讨债讨薪。 前天,记者从朝阳法院获悉,截至目前,涉喜买得超市的保全及诉讼案件27起,执行案件5起,这些案件全部为供货商追讨货款的案件。
毫无征兆“半夜逃离”
据被拖欠货款的供货商介绍,超市关张前仍人来人往,无任何征兆。此次喜买得的非正常撤资采取韩企惯用的“半夜逃离”手法。
据了解,喜买得超市是韩资企业北京市喜买得商业有限公司在世贸天阶地下一层经营的大型超市,经营面积上千平方米。去年12月25日,该超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封场,其法定代表人金锡奎、韩锡奎、金永子(均为韩国人)目前去向不明。由于担心外资老板携款外逃,30余家供货商曾上访反映问题。
200余人被欠百万元
喜买得关门后,又有15家供货商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受理后,法官曾先后到喜买得超市经营场所、人民银行总行等地调查,目前喜买得超市的经营场所内只有部分货架,其库房内只有极少量商品,经到人民银行总行查询显示,喜买得超市共有两个账户,其中一个余额为0,系长期休眠账户,另一账户中有12000余元,已在诉前保全阶段被该院冻结,执行法官正在根据供货商提供的线索着手查找该公司的其他财产。
据了解,受此事件影响的职工和供货商预计约200余人,涉及总金额可能超百万元。
资金紧张早有征兆
其实喜买得的关张倒闭并非突然行动,早在去年5月,喜买得超市就开始陆续拖欠货款,给部分供货商开具的支票也多为“空头支票”。去年10月14日,因拖欠货款7万余元,北京大地晨光经贸有限公司率先来到朝阳法院申请了诉前财产保全,并在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立即提起诉讼。随后,陆续有供货商将喜买得超市起诉至法院,也分别申请了诉前财产保全。法院受理保全申请后,冻结了喜买得超市账户内仅有的12000余元,查封了部分财产。但之后,因无其他财产可供保全,部分供货商只得撤回保全申请。
在法院的主持调解下,喜买得公司均表示同意支付款项,却不予履行。部分企业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据曾向喜买得供应副食品的北京今日一鸣商贸有限公司介绍,此次事件他们共被拖欠了近万元的货款。在此前的合作中,双方都是采用先销售后结款的方式结账。“以前没有发生过拖欠货款的情况,但是就一晚的时间,它就关门了。”今日一鸣商贸公司的刘先生对记者说,“11月份的时候还没事呢,到12月底我们再去结账时才发现他们关门了。”据刘先生说,当时,喜买得关门后,曾在超市门上张贴了告示,表示拖欠供货商的货款到今年1月10日为供货商们结清,并在告示上留下了一个手机号码,联系人为金女士。但刘先生打过去时,手机已经停机。“这时我就意识到事情比较严重了,于是就找到了朝阳信访办进行反映。信访办说这事只能向法院进行起诉。”刘先生说,他们才得知被拖欠货款的有19家左右的企业。由于法院方面表示喜买得并没有实际可供抵账的财产,目前只能作进一步的等待。
建议有关部门提供预警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因此受到的影响正在不断显现。据法官分析,这种外资非正常撤离通常都出现在零售业、制造业等。法官建议,首先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有所选择,可以根据此前的非正常撤离外资企业名单列个“黑名单”,供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参考。并且可以从这份名单中找出规律,比如这些企业大多来自哪里、分布在哪些行业等。
另外,当社保部门发现某家公司没及时给员工交纳社保或税务部门发现公司欠税问题时,这些都可能是外资资金出现问题进而撤离的前兆,这时就要将信息予以上报、披露以供政府和相关供货商、职工等警觉。
同时,还可借鉴国家管理直销企业的做法。在国外,直销企业在营业前,都需先交2000万元的保证金。那么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前,也可参考这种做法要求外资企业交纳部分资金作为保证。
(《北京商报》 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