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肖柳
“是一部生锈的机器,或者说它其实就是一个壳而已。”上海一家知名券商分析师说,“我曾经关注过这家公司,刚开始以为不错,但是经过近两年的观察,发现冠豪高新管理太差了,项目进展拖沓,已经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冠豪高新从事的是特种纸生产,包括热敏纸、无碳复写纸和防伪纸,在细分行业里,冠豪高新是龙头企业,其涂布生产线整体设计和工艺技术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是,公司自上市以来,不仅没能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相反越来越走下坡路。
翻阅冠豪高新自2003年上市以来的所有年报,每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在递增,由2003年的3.03亿元逐年递增到2007年的6.13亿元,但增长的主营业务收入却不能带来利润的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全部被高企的各项费用吞噬了(见图),除此之外,产品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
上述分析师认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原材料涨价、竞争激烈及广铺销售网络所致,核心问题其实是管理问题。据了解,冠豪高新管理层之间存在不少矛盾,2007年还曾出现过安全事故,而且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层与股东间的利益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导致冠豪高新发展步伐非常缓慢,各项产品销售除上市后一年有很大改善外,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各项费用却高企不下。
在存货管理以及应收账款上,也都存在很多问题。2004年,冠豪高新存货同比飙升74%,达到1.74亿元,当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是3.97亿元,此后该公司的存货一直降不下来,保持在1.1亿至1.6亿之间,而应收账款也维持在1亿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募集资金项目投入后产生的效益远不如当初的设想,其中年产2 万吨感应纸和彩色喷墨打印纸项目投产后当年产生的收益仅有当初设想的三分之一,年产2.5 亿平方米特种防伪纸项目自2005年开始建设以来,原项目设想建设期1年,结果2008年年底才试产,超期3年。项目缓慢的建设进度,使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丧失殆尽。
面对控权即将易主的结果,冠豪高新明确表示,公司主营业务的性质不会因此而改变。
“期待冠豪高新内部治理来改善自身的痼疾,非常困难,冠豪也曾经努力过,提出过‘十年三步走’战略,但结果表明并不成功。”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而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师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这次事件,相当于一次“外科手术”,或许能够帮助冠豪改变原来的劣势,将优势潜力挖掘出来。
他们认为,冠豪高新如果被私有化,估计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会得到优化,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能够合二为一,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如果仍然是国资背景的机构接手,管理层激励机制也有可能会得到改善,此外,“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能“烧”起来,进一步改善产品结构和公司治理,降低各项费用,对冠豪高新来说也不失为一次好的发展机遇。
在供应商问题上,如果冠龙纸业接手者正是冠豪高新控股权的接手者,关联交易或许很快得到解决,如果是不同的机构接手,那么冠豪高新将被迫寻找新的原料供应商以作保障,这对冠豪的长期发展而言,也未尝不是好事。
相关链接:
控股权将易人 冠豪高新走向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