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博在中国的实力略胜青啤,分手后花旗银行对青岛啤酒H股继续给出了“卖出”的评级
理财周报记者 李清宇/文
离开这段尴尬的“合作”关系,青岛啤酒(600600.SH)终于能放开手脚施展了。而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安海斯布希-英博公司(以下简称“英博”)抛售青啤股权的结果,瑞银也一早就已料到。
2月5日,青岛啤酒(600600.SH)股东正式公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根据公告,英博出售2.616亿股青岛啤酒 H股给朝日啤酒,占青岛啤酒总股本的 19.99%,每股交易作价19.78港元。交易完成后英博仍持青岛啤酒公司7.1%的股份。有关交易预计于2009年3月中或之前完成过户。
同一天,青岛啤酒一位高层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再三强调,“二股东变更,不会改变青岛啤酒控股权。青岛啤酒了解整个过程,英博公司此次出售股权,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筹措并购资金。2008年11月,英博合并了安海斯-布希公司。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其资金难免吃紧。此时出售部分分公司股权,也在所难免。”
尽管高盛、摩根大通都对青岛啤酒2008年的业绩充满期待,但来自花旗银行的分析师却对青岛啤酒H股继续给出了“卖出”的评级。“英博集团减持后,其在中国华南地区的优势将成为青啤在该市场增长的阻碍。而这个区域占青岛啤酒主营业务收入的31.57%。”
另据公告显示,交易完成后,朝日啤酒将派1-2名执行董事进驻青岛啤酒。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世界排名前四的日系啤酒(新英博系、SAB系、日系以及荷兰喜力)此次溢价38%接手青啤股权,极有可能由此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不过,朝日啤酒相关人士却表示,“目前公司尚无进一步并购以及以独立形式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计划。”
青啤不再是英博的中国影子
随着英博减持青啤股权,有别于之前主要充当战略投资者,英博在中国市场作为独立厂商的角色越加清晰。
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英博在中国主要拥有全球品牌百威,哈尔滨啤酒和雪津啤酒两个区域强势品牌,并参股珠江啤酒等地方品牌。数据显示,2007年英博在中国的啤酒总产量高达628万千升,而青岛啤酒去年总产量为506万千升。
但英博与青啤的合作由于受到青啤坚持中国品牌的经营战略限制,双方无论是股权层面还是经营层面的合作上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英博在中国的实力甚至略胜过青啤,双方的合作反而成为彼此的束缚。与此同时,百威和青啤的高端定位有直接冲突,中低端的地方品牌在浙江、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也有正面的竞争。这一切为英博淡出青啤埋下伏笔。
随着股权转让的完成,英博在中国的独立厂商角色逐渐清晰,进入中国啤酒市场的寡头竞争之中。而青啤也可以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全球战略,而不再是英博在中国的影子。“青啤与英博不过是结束了一场同床异梦的婚姻。”国信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黄茂表示。
同时黄茂也指出,从英博和其大中华区总裁程业仁的经营风格推测,英博在中国未来仍会持续多品牌发展的战略,用哈啤或者雪津来作为中低档品牌进行推广的可能性偏低,而继续收购其它品牌可能更符合管理层的一贯思路。英博独立加剧第一阵营争夺
尽管英博公司出售股份的原因在于归还之前收购安海斯-布希产生的债务,与青岛啤酒本身的经营并无大关系,但是其在中国市场策略的调整必然加剧啤酒市场的竞争。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雪花、英博、青岛和燕京4家啤酒集团的合计销量为2234万千升,占全国总产量的57%。如果加上金星、重啤、嘉士伯和金威这四个第二阵营的企业,则市场占有率超过70%。黄茂认为,由于目前第一阵营内部的差距不大,争做行业龙头的冲动强烈,英博的独立加入必然会进一步加剧第一阵营内部的市场争夺。
“正月初二就回单位了,因为要做一些计划。2009年的啤酒市场肯定会非常惨烈。”一位燕京啤酒的部门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青啤而言,英博的百威品牌可能会在其中高档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而随着英博集团逐渐淡出青岛啤酒,其在国内啤酒业务和青岛啤酒此前的合作关系则更倾向于竞争关系,在国际啤酒巨头的强势圈地下,青岛啤酒追求稳定的增长必然导致相关费用支出的明显上升。
但黄茂也表示,“青岛啤酒与朝日啤酒更有互补优势。”“由于其在中国投资规模不大,缺乏规模效应,一直在亏损。朝日和青啤在中国市场上规模的巨大差距,使双方利益冲突更少,互补性更多。”资料显示,朝日啤酒在中国的资源有限,除与青岛啤酒在深圳和烟台合资设厂外,仅有西湖啤酒和北京啤酒两个地方品牌。“但总体对青啤的帮助有限。”黄茂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