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品牌和经营危机,蒙牛开始对以往轻视自建奶源和工厂的发展路径刮骨疗毒
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公司”——这是业界对蒙牛发家路径的一句调侃话。
1999年蒙牛集团创立时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这家“三无”公司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中国奶业老大,却又在三聚氰胺事件这个中国奶业“9·11”中遭遇重创。痛定思痛的蒙牛决定大力发展自有奶源。
2008年12月,合肥市肥东县发改委透露,蒙牛现代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肥东县签约,将投资6亿元在该县长王村建设2万头奶牛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基地占地2000亩左右,有望成为蒙牛在全国最大的养殖基地。按照蒙牛的时间表,未来几年内,计划在全国20多个工厂所在地周边建立万头乳牛规模的牧场,投资方式主要以参股为主。
“蒙牛这几年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到处抢奶源而不是自建,其奶源建设速度跟不上市场扩张速度。”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对《商务周刊》表示,近几年来,正是奶业公司持续不断的奶源争夺战,难以有效控制牛奶质量,让中国奶业加速滑向混乱的深渊。
为了扭转外界对其缺乏足够自建奶源的印象,蒙牛也自建了几个现代化牧场。“现代化牧场成本很高。”陈渝透露,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奶业公司都开始注重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但他认为,“不是说规模大了就是现代化了,关键是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原料奶来”。
按照奶业发展规律,现代化养殖方式的建立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很长时间,并非投入资金就能完成奶业的现代化。例如离蒙牛加工厂不太远的澳亚牧场始建于2004年,现在号称已经有1万多头奶牛,定位是为高品质的牛奶产品提供原料,但由于生产成本高,产量十分有限。
对于蒙牛此举,也有专家提出质疑。广东乳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就对《商务周刊》表示,蒙牛意识到奶源投入的重要性是好事,但资金问题将严重制约蒙牛的这一“宏伟目标”。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损失超过100亿元以上,直到2008年年底销售才恢复到六成左右,资金链绷紧,以至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不得不写万言书声泪俱下地向企业家同行们举债过冬。由于自有资金紧张,蒙牛此次自建基地也引入了外来资本。12月初,美国PE公司KKR宣布和牛根生的老牛基金一起向现代牧业公司投资2.5亿美元,其中KKR占1亿美元。在增加资本金并完成重组后,现代牧业计划未来在美国或中国香港上市。
蒙牛现代牧业公司是成立在安徽马鞍山市的一家大型现代化奶牛养殖企业,2005年9月由蒙牛集团高中层管理人员入股设立。资料显示,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各地已建成现代牧场4个,正在建设的牧场有3个,奶牛存栏数达2.6万头。公司规划1—2年内在全国各地兴建25—30个现代牧场,使现代牧业公司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奶牛养殖技术最先进的奶牛养殖企业。
改变传统养殖方式,这肯定不是一家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做得到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奶业巨头们面临着的是二次创业的难题。但缺乏资金和整个中国奶业依然没有走出信任危机的困境,也让这个亡羊补牢的二次创业梦想变得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