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洁
在与CVC联姻20个月之后,全球最大的可乐瓶供应商、国内饮料包装行业的龙头珠海中富(000659) 总经理黄朝晖于去年12月18日正式提出辞呈,这也意味着公司创始人黄氏家族失去了董事会中最后的一席话语权。
一直以来,珠海中富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的第一大外包装供应商,生产了国内市场所需的约60%的PET饮料瓶。为了服务长期客户,中富创造了引以为傲的“联线生产”模式——有‘两乐’生产厂的地方就一定有中富的配套厂,把中富的生产线和可乐的灌装厂连在一起。在国家批准“两乐”在全国设立生产厂后的20年里,中富在国内已经建立了70多个分公司。去年前三个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24.44亿元。
珠海中富如此规模的基业,是创始人黄乐夫用20年精力的结晶。渔民出身,做过渔网、搞过船用电池修造,办过喷胶棉厂的黄乐夫,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上世纪80年代,当听说可口可乐将在内地办厂时,他果断地贷款进口先进设备涉足塑料包装制造,并很快获得了客户的信任。1996年,珠海中富在深交所上市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伴随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统一等饮料巨头逐步向中国二三线城市扩张,中富每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也在15%~20%之间。现在,珠海中富不仅成为国内垄断的PET塑料包装制造市场的几家巨头之一,还计划依靠公司专利在PET啤酒瓶市场一展拳脚。
在引进投资者上,黄乐夫认为这有利于企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也为自己的儿子与接班人黄朝晖打下基础。2006年,在与包括弘毅投资等几家战略投资者接触后,最终总部设在伦敦的欧洲第二大私募基金CVC宣布以每股8.27元的价格收购了公司29%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这笔交易看起来非常划算,不仅16.5亿元总价款比净资产高出近两倍,CVC还能给公司带来其他资源:一个是资金,CVC的投资和国内外银行贷款能够帮助中富购买先进机器、拓展新的生产线,另一个是国际客户,CVC全球收购的250家企业,包括一些国际啤酒巨头能够帮助中富拓展海外市场和PET啤酒瓶市场。最重要的是,CVC承诺尽量保留现有的管理团队,除了定期派人来看报表,并不参与日常管理。但是,最终黄乐夫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被外资抢走了公司的决策权。
一些报道可以说明当时黄氏家族遇到的是怎样的失落。在洽谈收购之初,CVC负责人曾表示最多派出一两个董事,而黄乐夫退居二线仍可以作为公司的顾问,并不会完全脱离公司。事实上,2007年10月,在商务部批准CVC收购中富后,公司全体董事和高管人员向董事会请辞,黄氏家族在董事会中仅有黄朝晖一席,而CVC则占据了四分之三董事和三分之二监事席位。随后,公司人事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的主管也被逐步撤换,成为 “光杆司令”的总经理黄朝晖只是为了迟早的交接过渡而已,新任总经理王玉玲和其他高管都是CVC入主后聘任的。
形势之所以改变,一方面是黄氏家族与投资方企业经营思路和管理上难免的分歧,CVC很多改良企业的新策略和制度难以贯彻,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中富带来的投资回报不理想,公司业务拓展困难,市场需求和利润出现萎缩。在老业务上,饮料市场已接近饱和,而激烈的竞争进一步压低了塑料瓶的利润率;而在啤酒瓶的新业务上,由于PET啤酒罐装瓶成本较高,过去5年里,中富投资2亿多元,然而这项象征着中富“二次创业”的项目却始终未见起色。过去两年,中富的营业利润增长分别下降了6.72%和16.09%,而原材料、劳动力和税率的上涨都让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这种情况下,资本控制企业后对创始人显现出无情的一面,而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核心时代也宣告结束。现在,CVC已经打算在2009年继续裁员。
作为中国塑料瓶制造的隐形冠军,中富应该算是在金融危机之前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但实际上,也有不少人把中富股权旁落看成是外资侵占中国优质民族产业的又一个例子,也许,不引进私募投资,黄氏家族至少能够把握企业的命运。现在,黄氏家族控制的珠海中富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约11.8%的股份继续出售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