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伟勋 两个月前挂牌成立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正在加快旗下子公司组建和资产整合的步伐。1月18日,致力于为为大型客机装配“中国心”的中航工业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商发”)在上海注册成立,这是中航工业1月8日与天津合资组建组建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以来,十天之内对外亮相的第二家子公司。
中航商发注册资本60亿元,由中航工业和上海两家企业合资组建。其中,中航工业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0%,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和(集团)总公司分别持股15%,中航商发的其余30%股份则计划出售给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
中航工业总经理、中航商发董事长林左鸣表示,中航商发的成立,标志着作为大型客机专项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发动机项目确立了责任主体,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又一次体制机制创新。
去年11月珠海航展期间,中航工业与上海市达成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上海共同投资组建商用航空发动机项目公司。中航商发的成立,是落实上述合作协议的成果之一。林左鸣表示,在上海发展商用飞机发动机,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客户服务和适航取证体系,有利于航空产业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据了解,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等少数国家能自主研制大型民用涡轮风扇发动机。我国在大型民机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目前,大型客机(含发动机)项目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16个重大专项,中航工业试图依靠已有的技术基础并加大对外合作,成为国产大型客机的发动机主力供应商。
不过由于商用飞机的发动机从研制到形成商品需要15年,达到技术成熟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而新研制的飞机出于可靠性的考虑,通常会选装已经成熟的发动机,因此我国正在研制的、计划于2020年前后投放市场的150座级大型客机,在初期很可能不会使用国产发动机。
“发动机是民用飞机最核心的部件之一,直接关系着飞机的安全和效率,而我国的航空公司一直有使用国外飞机发动机的习惯和偏好,因此国产发动机能否获得客户认可,具有很大的挑战。”一位业内人士说。
去年11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合并而成的中航工业挂牌成立,中航工业设有防务、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等十大产业板块,每一板块设有对应的子公司(或事业部、研究院)。目前,中航工业正在加快推进子公司(事业部、研究院)的组建和整合步伐,除1月8日宣布与天津市政府合资组建直升机子公司外,民机公司和通用飞机公司也即将完成工商注册并公开亮相。
另据了解,中航工业还计划成立一家汽车工业总公司,以整合集团旗下的汽车相关资产,这些资产主要包括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和(600178.S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