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的百般努力,都难敌双龙工会各种强硬的“内耗”措施
1月13日上午,中国驻韩大使馆门前的宁静被打破:30多名韩国双龙汽车工会成员高举横幅标语,向早已等候在现场的媒体记者宣读了一份声明,要求中韩两国政府采取救助措施,查处所谓的上汽“技术转移”问题。抗议活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这是继9日双龙申请进入法院托管的“回生程序”以来,双龙工会为吸引各界关注,首次将五花八门的抗议活动“搬到”中国使馆门前。
想说爱你不容易
双龙工会之强大,态度之强硬,已经被韩国媒体总结双龙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汽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市场规则之外,劳资关系也可以意想不到地拖跨企业。
2005年1月,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的代价,获得陷入经营困境的韩国双龙汽车49.8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后,又陆续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
上汽倾注了大量的资源,试图将双龙打造成上汽进军海外市场的桥头堡。但在过去的4年多的时间里,双龙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拥有7100多人的双龙汽车年产量徘徊在9万~15万辆,远远低于其它韩国汽车厂商。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双龙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导致大型高档车辆销售滑坡后,缺乏可替代的中低档产品。2008年前九个月,双龙出现了1083亿韩元的亏损。
究其原委,双龙工会的“内耗”不可不提。
在韩国,工会处于强势地位,每年都会在春季和夏季协商中要求增加工资和福利待遇,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工会的配合,甚至雇佣和解雇工人也需要得到工会的认可。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工会常常会采取罢工、抗议,甚至占领工厂等激烈手段,迫使资方就范。
而双龙工会隶属于韩国的工会组织——民主劳总,以采取激烈手段与资方斗争而闻名。双龙汽车多次死而复生的独特经历,使得工会力量尤其强大,笃信以斗争手段确保眼前利益,大不了换东家。
上汽有关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上汽早就认识到双龙在经营理念和生产效率上的问题,采取过一系列措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由于精简了开支,双龙在2006年和2007年出现了赢利,并推出了Chairman W等新产品。
但是,公司改革提出的精简人员等方案,遭到工会的激烈反对。工会不断以上汽没有投资、不能保障雇佣自由等为由,采取罢工等激烈手段阻挠企业的经营调整。并利用韩国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微妙心理,制造上汽收购双龙的用意在于“技术转移”的舆论,转移视线,博取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同情。
如此种种,不仅使双龙的经营计划难以实现,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经营。企业管理层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应付罢工,承担罢工带来的生产损失,以及不断加码的职工薪酬福利增长。
而工会制造所谓“技术转移”问题后,韩国司法当局多次对双龙进行突击式的调查,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相关专题:
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