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宇
年报披露大潮即将来临,许多ST公司的命运也将陆续揭晓。据WIND统计,两市尚未暂停上市的124家ST和*ST公司中,根据最新的财务数据和业绩预测,其中有19家公司可能摘掉ST的帽子,但是另外15家公司可能要面临暂停上市的悲惨境遇。
34家公司或上演冰火两重天
每逢年关,投资者对ST公司的关注度都会空前高涨,ST公司的年报也成了整个年报披露过程中最富戏剧性的内容。ST公司披露年报颇有“生死立判”的感觉,一部分公司可以“弹冠相庆”,摘掉ST的帽子,享受10%的涨跌幅;而另一部分公司则可能从此被“打入冷宫”,过上暂停上市“面壁思过”的日子。
根据WIND数据对ST公司的风险预测,在两市尚未暂停上市的124家ST和*ST公司中,有19家公司业绩改善可能摘帽;有8家公司表现良好,可能摘“*”或即将摘“*”;19家业绩继续恶化,可能戴“*”;有15家公司则时运不济,可能暂停上市;余下公司则保持ST待遇不变。
不过仔细看来,尽管有19家公司可能摘帽,但各家公司的业绩表现又有所不同。
分类来看,以ST潜药(600568)为代表的7家公司,在2007年盈利的基础上,2008年前三季度继续盈利,如果没有大的意外,2008年全年盈利的目标应该可以达到。无论是出于资产重组,还是“苦练内功”的原因,这7家公司在困难的2008年度,依然能够保持盈利状态,具备一定的持续盈利能力。
而余下12家可能摘帽的公司则需要投资者细细甄别,例如*ST建材(000906)在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帮助下,公司资产质量将显著提高,2008年预计实现盈利1500万元左右,其持续盈利能力值得期待。
但是例如*ST中钨(000657),根据业绩预告,公司可能摘帽,2008年净利润约在400-600万元之间,但迁延日久的资产重组,则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变化,于日前宣告终止,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以及能否在2009年完成新的资产重组并实现盈利,值得担忧。
还有一些ST公司,则是“老赖”的代表,每逢退市的关键时刻,就依靠政府的补贴或资产减值冲回,神奇复活,从而可以在资本市场“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于此类资产盈利能力无明显改善的公司,还是回避为宜。
12家公司有望重组
不难看出,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ST公司的,大多经过了重大的资产重组。根据本报数据中心的统计,上述124家披“星”戴“帽”公司中,2008年10月以来有12家公司发布了重组相关公告。
其中,SST集琦(000750)和S*ST兰光(000981)尚属未股改公司,但依靠自身实力又难以完成,必须借助资产重组。SST集琦已经形成股改方案,方案涉及国海证券借壳上市事宜,但重组方与流通股东的沟通尚未完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S*ST兰光则因为尚未解决大股东的资金占用问题,且意向重组方单方面退出,造成悬而未决的局面,但最终资产重组的这一步还是要走的。
余下10家ST公司,基本上都选择了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引进资产重组方的计划,其中引进的不仅有内资企业,还有像*ST双马(000935)计划引进的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公司这样的外资方。
通过资产重组,多数ST公司可以实现“脱胎换骨”,尤其是在目前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借壳成本不高,也许在将来,会有更多针对ST公司的资产重组案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