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郑昱
具有刚性需求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被视为身处金融海啸的安全岛,近期有部分公司不惧寒冬,打算进一步谋求海外布局。其中,中汇医药(000809)宣布携手荷兰公司建生物医药合资企业,主要面向欧盟和美国市场。海正药业(600267)拟境外筹建全资公司,进一步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
兴业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李劲松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国家大力投入密不可分,之所以在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也是因为预见投入趋势仍将延续,行业优质公司在金融危机中获得了一个拓展市场的绝佳机会。
从多家券商出具的2009年投资策略来看,医药行业在2008年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小,基本持续了上年的高速增长趋势,但是行业增速开始出现下降。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医药板块以医改为背景、以业绩为支撑,凸显防御特性。而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阴影挥之不去、海外股市大幅缩水,不少业内人士声称国内医药公司的海外并购时机已到,希望政府支持企业扬帆出海。比如,安永全球生物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Glen Giovan-netti就于日前表示,境外资本市场上生物科技公司价值大幅缩水,这是中国药企到海外并购的一大良机。
对此,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明芳表达了不同意见。“现在还看不出国内药企拥有海外并购的明显优势。无论是从研发资源,还是从技术平台、渠道网络等方面来看,我们的医药公司与海外龙头相比仍然弱小。并购一些小企业也并非易事,市值也缺乏绝对优势,但是在个别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是可行的。”张明芳强调。
李劲松则对药企出海表示赞成。在他看来,近年来医药行业总体发展欣欣向荣,但也隐含巨大缺陷。“新药研发依然是软肋,制剂技术的稳定性、吸收率等方面与海外同行有明显差距。而成功的海外并购则可以树立一座桥头堡,可以将技术专利、研制中的新药等收入囊中。”但他也强调,不能为并购而并购,需要量力而行,“收购成本只是一方面,维持运营的成本也要精打细算,一切举措要围绕技术与市场两大要素。”
记者从行业上市公司了解到,企业的态度依然谨慎。哈药股份董秘孟晓东向记者表示,公司暂无海外并购计划。记者联系了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海正药业,证券部人士也表示公司还没有并购海外同行的打算。有观点指出,国内医药公司可乘机以较便宜的人力成本引进欧美技术管理人员。张明芳对此表示赞同,她告诉记者:“趁全球经济下行的机会招募海外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十分必要。”海正药业证券部人士也表示,公司以原料药出口等外向业务为主,一直致力于引进合适的海外专家,同时也积极申请FDA认证。
张明芳告诉记者,与化学原料药等子行业相比,她更看好生物医药领域。“国内尚无化学原料药生产车间通过FDA认证,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上游,虽然部分公司向下游延伸、开拓利润空间,但是过程并不顺利。”据她分析,奥巴马就任后,在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欧美等地原料药市场需求更趋广泛,但利润空间多被印度厂商挤兑,国内公司只能望洋兴叹。“我们在工艺方面没有优势,综合成本也差别不大,但是印度企业早已实现上下游一体化。”
来自慧聪的研究报告显示,金融危机给国内药企带来难得的机遇,医改也将引发市场扩容,但为弥补欧美市场的损失,跨国制药巨头纷纷加大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入,这也使得未来几年国内医药公司竞争压力增大。